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洛阳龙门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1.jpg
洛阳龙门石窟
那年去大同,看到规模宏大的石窟,却有许多造像未能完成,说是因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那里开凿了龙门石窟,那时就盼望去洛阳,这次有幸和行云再次结伴而行,自然高兴,因为大家玩起来都是十分投入,收获一定是大大的。回来一直等行云的好文笔,可惜她已经把重点转到南京,只好我少序几笔,否则实在说不过去了。
去龙门的那天风和日丽,一早我们就来龙门石窟,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只见碧水边峭壁上,密密的雕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据说有皇家雕的也有私人所为。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行走间,我们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剩下的只有感慨。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7.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9.jpg(宾阳洞)
沿着伊水向南,最先看到的是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这洞规模很大。距今1500多年了。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耗工费钱,却因宫廷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由于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你仔细看时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代表了不同的朝代风格。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4.jpg(莲花洞)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2.jpg
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会经过珍珠泉、万佛洞、药方洞(内有许多济世药方)、莲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莲花洞为特殊。莲花洞是继宾阳三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据说,人大会堂的顶灯就是仿它而做。这里除了大佛造型细腻外,最大的看点是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7.jpg
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8.jpg
终于走到奉先寺了,这是龙门石窟的精华部分。虽然已无数次在电视画面中见到过它,也曾经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它,但当它就出现在你眼前时,那种震撼还是很难用文字来形容的,沿着长长的台阶而上,卢舍那大佛一下就映入我们的眼帘。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费时约21年左右。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3.jpg(卢舍那佛)
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这尊主佛却被女性化,传说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琢而成。我那年过云岗石窟,看过龙门后我们都明显感觉云岗石窟佛像雕刻线条古朴粗犷,龙门则精致细腻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线条清晰给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觉。我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因此,在这里拍了差不多有几十张照片,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继续参观以龙门石窟中最古老的一个洞窟-古阳洞。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5.jpg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座洞窟。此洞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窟。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8.jpg
踏上漫水桥,站在桥上凭栏上远眺远处的河滩,正午的阳光照在伊水河上.
亮得耀眼, 风拂过河面,
好似万尾锦鲤跃出水面又纷纷落下.
那古老的石窟雕像面水而立,诉说着千百年的变迁,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动。
洛阳龙门石窟
去龙门的那天风和日丽,一早我们就来龙门石窟,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只见碧水边峭壁上,密密的雕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据说有皇家雕的也有私人所为。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行走间,我们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剩下的只有感慨。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7.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9.jpg(宾阳洞)
沿着伊水向南,最先看到的是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这洞规模很大。距今1500多年了。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耗工费钱,却因宫廷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由于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你仔细看时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代表了不同的朝代风格。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4.jpg(莲花洞)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2.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7.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58.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3.jpg(卢舍那佛)
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这尊主佛却被女性化,传说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琢而成。我那年过云岗石窟,看过龙门后我们都明显感觉云岗石窟佛像雕刻线条古朴粗犷,龙门则精致细腻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线条清晰给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觉。我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因此,在这里拍了差不多有几十张照片,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继续参观以龙门石窟中最古老的一个洞窟-古阳洞。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5.jpg
http://images3.ctrip.com/images/uploadphoto/Photo/0237/474468.jpg
前一篇:母亲节献给母亲的礼物
后一篇:云台山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