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东屿岛大酒店,有一场国学演讲会。大会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和企业家到会讲演。
十年动乱,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国学热的兴起,是人性的回归,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宏观课题,深奥且庞杂,几乎是包罗万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跟文化艺术有关的学
科,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戏剧、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占卜、建筑等,涵盖我们日常生活所有的内容。大到孔孟之道,儒法两家的思想精髓,具体到戏曲、书法;饮食、茶道;礼教、家训、民谣和民间歌舞无所不在其中。
国学中最经典的文献《诗经》、《楚辞》、《离骚》被人们所认同。但是,由于受古文体的限制,真正能读懂并不易。
国学中脍炙人口的“风雅颂”一语,文化娱乐场所的牌匾,文人雅士书房客厅的字画多有引用。当年南宫以“风雅颂”命名的歌舞厅,就曾享誉龙城。
风雅颂,出自诗经。将诗经以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称国风,多是写民间的歌谣,爱情故事,反映劳动人民之间的喜怒哀乐;“雅”,又分大雅、小雅,内容则是出自皇宫、权贵、士大夫上层社会的诗歌、音乐、舞蹈,即所谓正声雅乐。“风”与“雅”内容相比较,犹如当今的广场街舞,佳木斯健身操与华尔兹、探戈,蓝色的多瑙河舞曲相差无几。“颂”,顾名思义,是在庙堂宫殿祭祀庆典时歌颂先祖、神灵和皇帝功德的舞曲歌词。
诗经中以表现手法分类,则分属“赋”、“比”、“兴”不同类型。“兴”是托物起兴,以物联想情趣感受,“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比”是比喻,不便言之针砭的教化方式,“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赋”就是诗词歌赋中人们熟悉的常用文体了。历史上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六艺”,在国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古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不熟悉古汉语的年轻人,阅读未经点校的原文比较困难。
弘扬国学,便捷的方式是阅读白话译文。此次国学演讲,巧妙的选取了一个与日常生活敏感的切入点,“孝道”。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企业和谐的团队精神,都与个人的家风、家训、家教密切相关。百善孝为先,孝道、家教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传播弘扬《了凡四训》、《弟子规》、《朱子家训》、《道德经》等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近年来在民间,在“草根”群体中探讨国学,谈论孝道,饮茶、习武、绘画、书法蔚然成风。
去年同楼好友林先生成立“茶社”,深得朋友们的喜好。今年小区又有好客交友的张先生,戒掉多年的飲酒奢好,筹办一处和朋友们喝茶的去处,拟名“茶寮”。一生行武,性情豪爽的老张,昵称“盾牌”,可见这位脱下戎装终生不忘初衷的老“公安”也是性情中人,有此毅力和雅兴让人钦佩。约我一起筹划,虽愚钝不才却不敢推辞,于是涂抹“茶寮”二字,并描摹篆书“茶社”小文中草成的一副对联:“身悬六合浮云外,情系七碗热茶中。”,经老张精心设计,绘制成一副平面彩绘,给“茶寮”更增添了几分诗意。退休赋闲,清静闲适,跳出名利场外,茶寮一聚品茗论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题句“风雅颂”,略显有附庸风雅之嫌。老友聚会图个心情舒畅。“茶寮”仅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还谈不上研究国学、茶道。开心解闷打发无聊,在这天涯海角的琼乡僻壤,细品慢饮,吟诗朗诵;或即兴打油一首;或以茶助兴,狼嚎一曲山野民间小调,无所禁忌,放纵“风雅”一回,也是难得的人生乐趣。
餘翁
癸卯暮春于晋如意陋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