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列为之首。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晋国上大夫,精通琴艺。他的经典作品就是《高山流水》。典故的精髓是以琴声觅知音,结识钟子期为终生挚友。伯牙鼓琴寄情于山水的气势磅礴,烟波浩渺,有感于大自然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钟子期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称赞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高亢激昂的琴声,让子期仿佛见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听到波涛汹涌的江河奔腾。
传统的古典乐器,琴瑟和声,笛箫共鸣,传递的是天籁之音。音乐的美感和魅力来自于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雄浑博大,是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鬼斧神工。早在先秦就有笛箫引凤凰的神话传说。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善吹箫的萧史。两人在月下吹箫,引来紫凤、赤龙,双双乘龙跨凤腾空而去,进入仙境。
东方人崇尚的生活美景不是天堂,而是仙境。诗词歌赋推崇的美景是仙境,卢仝喝茶、李白饮酒、会稽山下曲水流觞皆能通达仙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多美的人间仙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数十步,豁然开朗。”只有仙境才能这样美妙绝伦,神秘莫测。
诗文、音乐、画卷,在艺术家的笔下创造着美景,丰富着人们的想象。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且不说宇宙之浩瀚,一颗蓝色的星球携带他的忠诚卫士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穿梭在太阳系中。再往小一点说,神州大地丘壑连绵,高山峻岭横看成岭侧成峰;万里江河烟波浩渺;森林大漠更是人迹罕至。偶有涉足的景致,也仅是窥豹之一斑。巍巍太行,壁立千仞有刀劈斧砍之势,山海林涛共鸣,即使是极目远眺也会感到惊心动魄或感慨万千。能在绝壁平台上吟诗作画,鼓琴吹箫者堪称胸怀天下的世外高人。逶迤连绵隐现在云海之中的奇峰峻岭,伴随着江河瀑布、山川溪流美不胜收,一览风光无限让人心旷人怡,此景也只在诗画中。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只有用文字、音符、色彩浓缩在画卷中,人们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和奇妙。音乐是流动的画卷;绘画是凝固的诗篇,于是就有了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清代梅清的《高山流水图》。他们以细腻的笔触,钟情于山水的情怀,创造了“可行,可居,可游”的大好河山。
山水是生命之源,山水是人类的归宿,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是艺术的永恒话题。寄情山水,游览大好河山是人生最美妙的享受。人到暮年,多有不便,往日的激情已成追忆,驾车或徒步游览大好河山已不现实,涂鸦消遣于山水绘画是老年人最好的生活方式。
餘翁
癸卯惊蛰于琼岛晋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