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211旗帜祝贺《武强文学》发刊30期
(2022-10-24 11:33:12)
文学是文化领域的旗帜。文学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母体。
在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创办一本文学刊物《武强文学》,可谓是前无古人,值得称颂 。
办文学刊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胜于办一所书院。办刊更需要信念和毅力。几位年逾古稀的有识之士,率领一批爱好文学的青年才俊,不辞劳苦,敢于攀登,为办刊而奔波。组稿、审阅、校对,编辑,出版,延续数年躬耕不辍,至今已发行30余期,办刊水准不断提高。在一小县,能搭建这一文学平台,拓宽视野,凝聚正能量,实属不易。
编辑出版一本文学刊物,对基层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青年人的文学审美和阅读群体的培养,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武强文学》这一刊物也许会因某种原因在某一时间停刊,但多年后必奖会有后来者扛起这面旗帜,发扬光大。
我党历来重视以文学为先导提高国民素质,武装革命群体,开创革命事业的未来。当年革命前驱,我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就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在1918年5月15日在此刊发表。一本文学刊物,一篇文学作品唤醒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影响了几代人。李大钊曾兴奋地描述:“(它们)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
早在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并在《创刊宣言》中指出:“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文学是属于大众的,将文学普及到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学人的责任。
《武强文学》,不可能有文学大家在此发表驰名中外的名篇巨著,也不会引起文豪专家的评点,但《武强文学》有接地气的优势。人们熟悉的方言谚语,身边的鲜活人物和故事,值得自豪的本土乡绅忠烈,脍炙人口的画乡文化,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
祝愿《武强文学》越办越好。给武强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