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4dc43d80gd6ab5c480b12&690
清明节就要到了,人们总要回乡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时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思念之情。那么,古人是如何扫墓的?
清明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但不论贫富,扫墓大致分为六步:第一步。清扫坟茔,给坟墓铲除杂草,将墓园打扫干净,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如坟墓破损比较大的,还要加以修整。在上边压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第二步,插枊压纸。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第三步,上供祭品。在坟茔前设供案,供上糕点、水果等祭品。第四步,奠酒。燃香秉烛后进行奠酒,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第五步,行礼。依尊卑长幼,恭敬地向先人叩拜行礼。第六步,焚化包袱。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至于包袱里的冥钱,有冥钞、假洋钱、往生钱、金银箔元宝等多种。
古人描述清明扫墓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唐代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木垒垒春草绿”、陆游的“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等。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传说中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