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纨——贾家最精明的儿媳妇

(2012-04-21 13:44:14)
标签:

李纨

贾府

贾兰

凤姐

王夫人

杂谈

分类: 我读红楼

不记得是哪一次读《红楼梦》时,看到贾母凑份子为王熙凤过生日时,说道:李纨寡妇失业的,哪里要她来出这个钱。那个“失业”一下子跳进眼睛里,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现代才有的词汇,而是自古就有。在古代,妇女依赖男子生存,所以寡妇便谓之“失业”,因为没有了经济来源。

还有一个社会规则,在李纨身上同样也体现出来,那就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按照古人观念,象李纨这样的青年寡妇,是要守节的。贾府重面子,自然也会如此要求李纨。以李纨自己从小受的教育,也不会拒绝。这中间倒是不会有强迫。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失业者福利,谁守得住那个节呢。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话,本身缺乏悲悯,事实上也无法实行,所以民间才会有祥林嫂的故事。象贾府这样的门第,要是不考虑李纨的福利,把李纨逼成了祥林嫂,自然不雅,使人笑话。

所以,贾家以它丰厚的财力,给了李纨丰富的失业福利。第四十五回,王熙凤甚至以嫉妒的口气一样一样地数出了李纨丰厚的收入:“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凤姐说的时候,李纨听着。李纨的出身,也许不如王熙凤,但她自有她的大气。她静静地等着凤姐儿说完,才说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说了两车无赖的话!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你这个东西,亏了还托生在诗书仕宦人家做小姐,又是这么出了嫁,还是这么着。要生在贫寒小门小户人家,做了小子丫头,还不知怎么下作呢!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她压根儿不为自己做一个字的辩解,只是冷冷地指出凤姐这样算计太小气了。

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有一句话:在世等于出家。李纨把她的青春葬送了,换来这些福利,凤姐是不该去计算的。她自己该明白,李纨真是撕破了脸,只说一句:那你也当寡妇吧!她便是无言以对的。凤姐在红尘里翻翻滚滚,玩得不亦乐乎,她不该不懂得李纨的悲哀。所以,贾府里上上下下,连着凤姐在内,都给足了李纨面子,贾母都时时记着她是“寡妇失业的”,然而从上至下也都知道“府里规矩大”,“寡妇奶奶是不管事的,只宜清净守节”。这就是李纨在贾府的全部生活以及身份了——她的权利和义务,尽在其中了。

李纨的福利还不在这些银钱上的收入。她的最大福利其实是她的“兰小子”。有许多人不理解贾府上上下下对贾兰的冷淡。可这恐怕恰是一种“潜规则”。对于寡母来说,儿子是她人生最后的期望了,如果说贾府提供给李纨的是“失业福利”,那么贾兰就是李纨的“养老福利”了,这个孩子的成人与否,对李纨来说,关系太重大了。我甚至认为,李纨可能在守寡之初,就明白地提出了她对贾兰的权利主张,她不希望贾府的其他人介入她对贾兰的教育。

李纨出身诗书门第,在教育上不会像赵姨娘那样倒三不着两,也不会象王夫人那样自己管不了儿子就只抱怨别人带坏了他,当然也不会象贾母年老之人那样一味宠溺,她懂得如何教育儿子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李纨有她的大气,她不迂腐,也不胆怯,贾珠一去世,她就算清楚了自己的利益得失,然后冷静地和贾府做了交易。

作为寡妇,她的孩子只能属于她。

恐怕这就是王夫人似乎在心里口里都很疼爱贾珠,却对李纨和贾兰这对孤儿寡母都很冷淡的缘故。王夫人和李纨,有可能是发生过冲突的,也许是为了贾兰。

李纨对宝玉,既有叔嫂之间的客气,也有那么一点姐弟般的感情,但是李纨绝不会叫他的儿子成为宝玉那样的人。所以整个故事里,宝玉和贾兰,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也许,李纨吩咐过那个孤儿,不要过于接近那个贪玩的叔叔。

在热闹的贾府,不光李纨,还有她的孩子,也过得清清静静。

一开始,贾兰也许并不理解母亲的做法,所以才有了故事里贾兰唯一的一次撒娇,他说爷爷没叫他,他就不去参加家庭聚会。王夫人没在意,她的心思全在她自己的“养老福利”——宝玉身上。反而贾政注意到了,让人去叫来了这个孙子。其实,贾政往往会表现得比王夫人更重亲情,可是父亲的身份却使他不能把感情自由地流露出来。

看起来,李纨有她的办法说服自己的儿子,后来贾兰便按照母亲的要求,安安静静地成长着,既没有什么太大的心理问题,也没有特别漫长的成长过程,他朝着“文武双全”的方向成长着,最后也的确给母亲带来了老来的富贵以及荣耀。

李纨在教育上是有她的手段的。书中没有直接描写她如何教育贾兰,却描写了她如何带着一帮子千伶百俐的小姑子们“念书,学规矩,学针线”。探春结社,她很支持,也很兴奋,把这个事情揽了下来。第一次做白海棠诗,林黛玉表现得清高冷淡。黛玉是有些恃才自傲的,她到最后才交稿,一心要压倒群芳,李纨却偏不给她第一,态度自信坚决,叫黛玉也不得不服,第二次写菊花诗,黛玉就认真并且合作了,李纨也合情合理地让她“魁夺菊花诗”。宝玉过生日,大家偶尔放纵一回,怡红院群芳夜宴,她大大方方地参加,花名签上有“外头男人们的混账话”,她也不做批评,表现得十分大度温和。

李纨并不是无才之人,她只是放弃了象凤姐那样争荣夸耀的生活方式,而且放弃得很彻底,很决绝,因为她太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里。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比凤姐要聪明多了。凤姐病了,叫她管事,她也不逞才,赵姨娘兄弟死了,爱赏多少赏多少,她根本不在意以后太太会怎样评价她的能力;探春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偏要按例行事,她也配合;赵姨娘来闹,她从中说和,说探春是有心拉扯赵姨娘的,让探春当场反驳,说大嫂子糊涂,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也许别人看来李纨未免软弱又不会说话,在我看来,她是心不在焉。探春是个有责任感的人,在每一件事上都会考虑到家庭的前途,李纨却完全没有代入感,她和这个家庭,在心理上已经渐行渐远了。

从太虚幻境的判词和书里其他的一些暗示,可以猜测到,贾家败落后,因为贾兰终于有出息,李纨得到了晚年的荣耀,但也许是出于吝啬钱财,也许是出于心理上的抗拒,她和贾兰没有对贾家其他子弟伸出援手。我想,如果真有其事,感受最深的当是宝玉。在书的前半部分,宝玉和这个大嫂感情上是比较亲近的,也是相当敬重的,当宝玉在穷途中被大嫂拒之门外时,他的心理上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当宝玉过着“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的富贵生活时。他不会真的体会到寡嫂内心的感受。她终生失业了,所以她随时都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贾家给予她再多的福利,也弥补不了他不会再来的青春,也填补不了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她甚至要和贾家划清界限,因为守寡已是她为贾家作出的最大的牺牲,她不需要再为贾家做其他的事情。

李纨的故事也许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所承担的义务超出了他作为人之本性应当承受的范围时,那么,社会和家庭无论给他多少物质和精神上的弥补,都无法与他的付出对等的,也无法真正得到付出者的谅解,即使他当初的付出是出于自愿。

李纨在红楼故事里,是最精明的。所以,她是值得同情的,也可能,是很可厌的——如果红楼故事写完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结局
后一篇:遥望长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