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出色的散文——《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2008-01-08 07:43:2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小札
    《中华读书报》是我订阅已逾十年的一份报纸,它使我保持了与社会文化领域的精神联系,历来读得比较仔细。但由于兴趣关系,我对该报的国际文化专版关注较少。这一次是在准备把该期报纸(2008年1月2日)收入书橱前,粗略地浏览一下最后一张纸上的“国际文化”时,在整期报纸的最后一版20版,读到了这篇好文章,差点就失之交臂了!

 

    注意到并仔细去读,是因为美国建越战纪念碑是个比较引人的话题,还因为作者杨牧之是个知名人士,好像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署长还是副署长,现在可能是退下来了。一读开头就放不下手,文章写得好极了,不愧是位新闻界的老手!这实际上是一篇极其出色的通讯。

 

    文章从自己拍过2幅美国的越战纪念碑照片说起,引出美国老百姓怎样评价这场战争的问题。接着述说自己编文集时如何处理这照片的考虑,显示了他职业的敏感性。确实如此,假如贸贸然把美国修建的越战纪念碑放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其政治性质会引起质疑,甚至可以被比附为参拜日本靖国神社?最终他为照片撰写了富于智慧和技巧的说明文字后,还是编入了书里,说明文字以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给编选的目的作了合适的定位。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从解释“三个战士铜塑”照片讲起,介绍当年美国征集纪念碑设计稿时美籍华人21岁的女大学生林璎中选然后在美国引发的大辩论,点出了美国人鲜明的政治态度以及专业界内的学术公正,最后纪念碑建成并隆重揭幕。随后文章介绍林璎的身份和学业,原来她的姑父姑母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些显然是读者甚感兴趣的事实。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林璎对这座纪念碑的设计思想和她此后的主要经历,借助她的设计思想,把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甚至人类终究该如何对待战争的重大主题表达了出来,全文的收尾处理得极有分寸感:“美国人在逝者面前思考着,死亡的人被人们记住了,人们走出了阴影,在超越自己。”

 

    最近刚好读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海因利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也是写战争,也是从战争的发动者给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角度构思、立意。《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的角度有相似之处,而且在表达思想情感态度上的理智、处理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语言文字的练达等各个方面,都是新闻通讯写作的极好范例。读这样的文章,既获得了有效的信息,又获得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还在看似平静的文字中领会了作者深蕴的情感。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读完位于该期报纸末版的全文,我顺手展开了手里的这一大张纸,巧得很,就在纸张内里的19版的杂志篇目广告中,赫然看到《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1期就刊载了这篇文章。显然这是被公认的好文章。

 

    补记:明天接通网络后,我将在光明网上找到这篇文章,然后把http附在下面,与同好共享。                             2008-1-7夜

    http://www.gmw.cn/01ds/2008-01/02/content_71825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