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活动积温子粒灰斑粒重株高黑龙江省 |
分类: 农业科技 |
高蛋白质大豆品种
1.东农42号
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生农学院大豆科学研究所。199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无限结荚习性。幼茎紫色,长叶,紫花,灰色茸毛。株高100厘米左右。生长繁茂,分枝较少,节数较多。结荚均匀,荚熟时为褐色。子粒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22.5克。蛋白质含量45.2%,脂肪含量19.38%。生育日数123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 500~2 600℃。较喜肥水,对灰斑病及大豆花叶病毒病均属中抗类型。
产量表现:1989~1990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337.9千克,比对照品种黑农33增产7.5%。1991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438.6千克,比对照品种黑农33增产18.0%。
栽培要点:应选择较平川地块种植,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4万~27万株。每公顷施基肥磷酸二铵150千克。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
2.东农48
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研究所。200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高90厘米左右,尖叶,紫花,灰毛,子粒圆形,种皮黄色,脐浅黄色。百粒重22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4.53%,脂肪含量19.19%,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15天,需10℃活动积温2 300℃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抗病毒病。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358.5千克,比对照品种合丰25平均增产5.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409.5千克,较照品种合丰25平均增产6.1%。
栽培要点:该品种在适应区5月上旬播种,垄距65厘米垄上双条播,每公顷保苗25~30万株。要求选择中等肥力的地块种植,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钾30千克。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第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
3.黑河28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2003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厘米左右,白花,圆叶,茸毛棕色,主茎结荚。荚密,着荚上下比较均匀,丰产性好。秆强,结荚部位高,成熟时不炸荚,适于机械收获。子粒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4.69%,脂肪含量19.46%。适应区生育期为8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1其原因700℃左右。在接种条件下,灰斑病为中抗类型。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251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1%。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925.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6.5%。
栽培要点:5月中旬播种,用种衣剂拌种。垄作,每公顷保苗30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左右,深施或分层施。黑龙江省南部救灾可迟播到6月末至7月初。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
4.黑河34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厘米左右,白花长叶,灰色茸毛,荚熟为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色淡黄,百粒重19克左右。脂肪含量17.60%,蛋白质含量44.92%。在适应地区生育日数95天,从出苗到成熟需活动积温1 820℃。感灰斑病。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292.3千克,比对照品种黑河13增产9.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883.2千克,比对照品种黑河13增产7.9%。
栽培要点:该品种在适宜区一般5月中旬播种,垄作,每公顷保苗30万株左右。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00千克,尿素30千克,硫酸钾30千克;深施或分层施。
适宜区域: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
5.黑生101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生物技术中心。199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80厘米左右,长叶,白花。子粒含蛋白质45.44%,脂肪含量18.27%。生育日数120天。
产量表现:1995~1996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865千克,比对照品种丰收22增产9.2%。1996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198.9千克,比对照品种丰收22增产9.8%。
栽培要点:五月上旬播种,每公顷施二铵185千克,尿素38千克。每公顷保苗25万~30万株。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6.黑农35号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科学研究所。199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推广。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幼茎绿色,长叶,白花,灰色茸毛。叶色浓绿,叶柄上举。株高80~85厘米,分枝少,主茎发达。荚熟时呈弯镰状,黄褐色。每荚粒数多为3~4粒,粒椭圆形,种皮淡黄色,稍有光泽,脐黄色,百粒重20~22克。蛋白质含量45.24%脂肪含量18.36%。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 352℃。喜肥水,耐病毒病,褐斑粒率较低,较抗灰斑病。
产量表现:1986~1988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312.8千克,比对照品种丰收12增产7.2%。198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870.5千克,比对照品种丰收19增产9.4%。
栽培要点:适于平川排水良好的肥沃地块种植。4月末至5月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25.5万株。每公顷施种肥纯磷75~105千克,如土壤肥力较低时,应于开花期结合趟地每公顷再追施纯氮47.5千克~75千克。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上限。
7.黑农43
品种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科学研究所。2002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3厘米,秆强,有分枝。长叶,紫花,棕色茸毛,荚熟褐色。子粒圆形,浅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23~24克。蛋白质含量45.69%,脂肪含18.59%。生育期116天,需活动积温2 450℃。在接种条件下,灰斑病为中抗类型。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3 076.4千克,比对照品种绥农10号增产11.3%。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956.1千克,比对照品种绥农10号增产14.6%。
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5月上旬播种,机播每公顷播量60千克。穴播穴距15厘米,每穴3~4粒,每公顷保苗21万~22万株;双条播,株距12厘米,双行拐子苗,每公顷保苗23万~24万株。适于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要求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15千克,硫酸钾30千克,尿素35千克。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8.黑农48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4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95厘米,主茎 17节,有分枝。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熟为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黄色,百粒重22~25克。脂肪含量19.05%,蛋白质含量44.71%。在适应地区生育日数118天,从出苗到成熟需活动积温2 350℃。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灰斑病。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620.5千克,比对照品种合丰25和绥农14平均增产7.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600.0千克,比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12.0%。
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垄作双行拐子苗,每公顷保苗28万株。穴播穴距15~18厘米,每穴3株,每公顷保苗24万~28万株。适于中上等土壤肥力水平地块种植,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25千克,硫酸钾75~110千克。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9.东农44
品种来源:东北农大学大豆科学研究所。200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90厘米,底荚高10厘米。主茎结荚,有一个分枝,长叶,白花,灰毛。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无色,百粒重20克。蛋白质含量为43.61%,脂肪含量为21.34%。生育日数9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1 900℃。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007.9千克,比对照品种东农40增产15.6%。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65厘米垄距的垄上双行或45厘米垄距的垄上单行种植,每公顷保苗37.5万株左右。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尿素30千克,硫酸钾45千克。作为黑龙江省南部救灾品种使用时,一般应加大密度至每公顷45万株左右。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
10.东大2号
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科研所。2004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厘米左右,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熟为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17~18克。脂肪含量18.96%,蛋白质含量43.22%。在适应地区生育日数82天,从出苗到成熟所需活动积温1 800℃左右。中抗灰斑病。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912.9千克,比对照品种东农41增产15.5%。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800千克,比对照品种黑河14增产13.5%。
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作为复种种植。一般在5月末播种,适合垄距60厘米垄上双行或垄距45厘米垄上单行种植,每公顷保苗37万株左右。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尿素30千克,硫酸钾45千克。生长季节做到三铲三趟,及时收获。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
11.黑河20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由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厘米,主茎结荚,长叶,白花,棕毛。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4~15克,适于做芽豆。蛋白质含量43.30%,脂肪含量18.89%。生育日数9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1 850℃左右。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836千克,比对照品种东农41平均增产17.4%。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 972.8千克,比对照品种东农41平均增产11.78%。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旬,每公顷保苗33万株左右,窄行密植每公顷保苗45万株。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千克。黑龙江省南部救灾可迟播到6月未。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下限。
12.北丰14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北安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199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特征特性:株高80厘米,长叶,紫花。子粒蛋白质含量43.06%,脂肪含量18.36%。生育日数115天,需活动积温2 300℃。
产量表现:1991~1994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009.4千克,比对照品种垦农1号、九丰1号、黑河9号等增产9.15% 。1995年总局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2 323.5千克,比对照品种黑河9号增产7.7%。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5月5~10日,在第三积温带或肥水条件较差的地块,每公顷保苗30万~35万株为宜。在第四积温带或肥水较好的地块,每公顷保苗25万~30万株为宜。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