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2017-08-24 09:20:46)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育儿

娱乐

分类: 诗词赏析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原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与许多大诗人都有过交往。尤其是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他早年有志用世,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李白称他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他隐居鹿门山时到朋友家做客的事。孟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他与王维并称“王孟”。

《过故人庄》是一首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生活的田园诗,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老朋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过故人庄》,用一句现代白话说就是到老朋友家做客。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庄:村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出诗人这次来做客的原因,是受老朋友之邀。孟浩然何许人也?不是极亲密的老朋友,谁能邀得来!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见了这位“风流天下闻”、“迷花不事君”的这位老者都如朝圣般惊叹不已:“吾爱孟夫子!”并且不是一般的爱,而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孟浩然这座高山太巍峨了,仰望都难见其高度,只好再翻进一层,到更高意义上的崇仰,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看来孟浩然这位故人不是一般的人,或许是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和他一样的隐士。像陶渊明一样,不废农耕,边修诗文。或许是从小结拜的朋友。不然,孟浩然不会给他这个脸面。具:准备,置办。鸡黍:鸡和小米饭。黍:黄米,即小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邀:邀请。至:到。以“鸡黍”相邀,不但写出了老朋友的真诚,也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特色。这联诗中没有交代时间,但我们从“鸡黍”二字以及尾联中可以窥见,应该是农历八月。这些我们还可以从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看出:“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民间有“不钻谷摞(为了便于晾晒,把收割下来捆好的谷子搭起来的简易谷垛)的小鸡没有骨头(意思是小鸡在谷子收获之前肉嫩骨头酥软,吃的时候骨头不扎嘴)”。八月间,小鸡又嫩又肥,新谷收毕,米刚碾好,酒初酿成,鸡、米、酒三鲜具备,人又初闲,正好邀老朋友来家一聚,以庆贺丰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孟浩然才毅然接受邀请,到老朋友家来。老朋友杀鸡做饭,提壶备酒,热情有加。“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更说明熟不拘礼,感情更加真挚。家中有啥就吃啥,壶中有啥就喝啥,更显得亲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景。合:环绕。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倾斜。这一联写诗人来时途中所见。村庄四周绿树环绕,村子外围青山横斜,宛如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展现在诗人面前。“绿树村边合”,写的是近景,是身边之景;“青山郭外斜”,写的是远景,是望中之景。诗人的取景角度是在通往故人庄的路上。对近景是平视,对远景是仰视。写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笔笔到位。近景写绿树环抱,使村庄从天地之间凸显出来,自成一体,远景写青山斜倚,与村庄连接起来不至于孤独。近观,绿树葱茏,一方碧玉;远望,青山作陪,千秋伴侣。整体中见部分,部分外接整体。这一联写的是外景、大景、静景。尽管诗里也用了“合”与“斜”,但仍属静景。

    写诗贵在变化,若一味写外景、大景、静景,就诗,显得呆板;就意,显得平庸;就人,显得无能。故在下一联要变化,时空要转换,镜头要聚焦。要写内景、小景和动景,以便和上联照应。于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便呼之即出,召之即来。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杯,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两句十字,用了四个动词,可见密度之大,动作之频。这两句是诗人走进室内,打开窗户向外一望,诗意便扑面而来。句句都是农家事,事事都从身边来。近看是场圃,远望有桑麻。将目光再移向室内,菜已端上,酒已斟满。宾朋相对,举杯畅饮。酒过三杯,菜过五味,拉起家常,话如流水。说什么话,走东行不说西行,买骡马不问猪羊,在商言商,在农说农,在城里说高楼大厦,在农村说时令庄稼。“面场圃”、“话桑麻”,事事切人、字字切事、句句切题,无一赘言。吟诗作赋,实属高雅,若置于此,必为败笔。这两句又和首联照应,场圃照应鸡黍;桑麻照应田家。看到打谷场,联想到碗里的黄米;看到菜圃,联想到盘子里的菜肴;看到桑麻,联想到田家。十分贴切自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穿两件大事,都要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织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做成衣裳。因此,场圃桑麻,最关吃穿二事,在农村最具特色。诗中选取乡村这几种具有特色的意象,最富有生意。这次邀请,虽已接近尾声,诗写到这里,仿佛已经穷尽,再无话可说,谁知,毕竟孟浩然不是等闲之辈,将笔轻轻一转,又别开新境。虽说酒菜将毕,主客一个个酩酊大醉,可主人依然十分热情,一直劝酒劝菜,殷勤挽留,唯恐不周,千拦万阻,不让客回。诗人走到中庭,便使出托词,这次就此结束吧,等到重阳佳节,我还会来观赏菊花呢!到时候咱们再相聚。或者是主人主动相约,重阳节,你还要来赏菊啊,到时候,咱们再多喝几杯!这便引出下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就,靠近,指去做某事。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两句诗平淡如话,却十分亲切。故人的热情,诗人的欢快,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都一一展现出来。“还来”二字藏有别意,与首联“至”字相关照。结尾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了两人的深情厚谊,使人回味无穷。

    《过故人庄》是一首农家风味十分浓厚的田园诗,景物人情,皆纯真朴实。语言不假雕饰,朴实无华,浑然天成。意境清新隽永。诗由“邀”到“至”,再到“面”到“话”,再到“待”到“就”,如一湾春水,顺流而下,无遮无拦,自然流畅。四联诗分别写了应邀赴宴、途中所看、家中畅饮、重阳再见四个细节,如话家常一般,写了从访到别的整个过程。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宋代诗人韩持国的“青烟几人家,绿野山四合”等,都受到了孟诗的影响。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内容到结构,无一不受到孟诗的影响。只不过,一个是写秋天,一个是写春天。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两联,完全是脱胎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甚至有些意象几乎相同。不过,因为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别有新意,才使陆诗跨入千古不朽之列。

                              (原载2017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