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塞上听吹笛》赏析
   
     
     
     
     
     
     
  原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
   
   
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两度出塞,去过辽阳,又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体会很深。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边塞风光和战士生活。塞,边防要地。塞上,在边境上。标题中的笛,即羌笛,乐器名。羌笛相传最初为羌族人所造。
   
 
 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化实为虚,转听觉为视觉,将积雪、月光、笛声、夜风、梅花五种意象叠加,其中有实有虚,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耐看耐听,使人能思能品。在雪过天晴、明月当空的夜晚,戍边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忽然听到戍楼上传来一阵悠扬的羌笛声,笛子中吹奏的是名曲《梅花落》。《梅花落》悦耳的乐曲犹如月光洒满边塞,并由羌笛曲中的梅花联想到真实的梅花,想象曲中的梅花真的开满塞北大地,唤起了戍边战士深藏于心的不尽乡愁。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远离家乡的戍边战士高度同情。
   
 
 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戍边战士雪后牧马而归时,在月光下听到了从戍楼中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笛声,引起了战士的一缕缕乡愁。在雪原放牧,原本就是一幅天然巨丽的画图。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曾写过一首描写朔边风光的诗,其中就有“远丘流雪羊群下,大野惊风马匹还”的佳句。由此可以想见大野放牧的壮观。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民族的统称。胡天,边境的天空。“雪净胡天”,是说雪过天晴。从整个诗的意境来看,虽说天晴雪停,而大地却被皑皑白雪铺盖。戍楼,在边防要地筑的岗楼,用以瞭望敌情。写诗前面要为后面埋下伏笔,后面要注意照应前面。这样,才能够前后顺畅,层次分明。前两句的伏笔是“羌笛”,用羌笛引出后面的内容。
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思是羌笛乐曲《梅花落》中的“梅花”,将落向何处呢?它会在一夜之间,乘风飘向四野,开遍关山。这里仿佛现代电影中的特技镜头,无形无影的一股股流水,渐渐地幻化为一片片落梅,经风一吹,又同积雪、月光融为一亦实,亦诗亦画,亦真亦幻。
   
 
 杰出的诗篇中都藏有许多奥秘,不可能让人一览无余。因此赏诗也分有层次。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并不是那么简单。同一首诗,小儿牙牙学语时就能背诵,小学课本里有,中学课本里选,大学课本里还学,甚至博士生还在读,就连博士生导师还在研究。读是读,背是背,研究是研究,但各个时期读出的诗味却大不相同。现在,为了读懂这首诗,我们姑且先绕个弯,可能对理解这首诗会有好处。唐代宋之问有一首绝句《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的表面通俗易懂,幼儿园的儿童也能背诵,大学教授也要讲解,但是他们所品出的诗味却有云泥之别。但这还不够。若是一名远离故乡,常年在外奔波的游子品起这首诗来应该另是一番滋味。像宋之问这样遭遇贬谪,远离京城、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人,在回味这首诗时肯定又和一般读者不同。相似的贬谪经历,唐代的柳宗元因贬谪写下了“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刘禹锡因贬谪写下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韩愈因贬谪而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宋代苏轼因贬谪写下了“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以及“九死南荒吾不悔”等;黄庭坚因贬谪写下了“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这类人在读宋之问的《渡汉江》时,情感肯定和普通人不一般。其中的酸辣苦涩、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肯定会潮水般涌向心头。郑板桥在《题游侠图》中写道:“|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此诗乍看无甚言外之意,若有人问:游侠為何顶风冒雪仗剑远游?心中有什么难言之事?他要跟谁同上酒楼?要消什么愁?要解什么恨?酒后要干什么?诗人没有说明,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事实上,通过这寥寥四句诗,一个救难济人的游侠形象已跃然纸上。当代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这首诗我在六岁时就会背诵,但真正读懂它时,却是在六十年之后。这位诗人天资聪颖,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过人之处,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读者?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比如有一首我们自认为背诵得滚瓜烂熟的诗,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又有了新的发现,又悟出了什么。这新的发现,就是我们以前所没有读懂的意思,就是自己在深刻领悟后的思想升华,就是诗中所隐藏的意义被我们偶然间发现。
   
 
 要真正读懂高适这首诗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更需要深刻领悟。这首诗的奥妙就在于虚实互转即听觉与视觉的转位之中。诗中没有一字言及怀乡,怀乡之情却处处可感可知。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听到了笛声,听到了《梅花落》,就想起了家乡。诗人善感,闻笛生情。与高适同时代并且有过密切交往的诗人王之涣曾写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李白曾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著名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和高适的诗一样,在闻笛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句明明是写听觉,描写悠扬的笛声,可到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却暗中转换,仿佛流水般的音韵像液体一样一下子漫过无边的原野,然后又凝结成积雪,并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诗人看到的一地积雪,在月光下更加皎洁。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和高适《塞上听吹笛》的意境非常相似。都是写月下边塞的景色,都写有雪景、月色,都听到了乐曲而引起乡愁,都抒写了边防将士的怀乡之情。两诗都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所不同的是,李诗直抒胸臆,而高诗比较含蓄。
   
   
看到了月光,就想起了家乡。古代民歌中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以及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能撩起看月人的故乡情思。这皎洁的月光,照在广阔的雪地上,白茫茫一片,和梅花的颜色并无二致,再加上乐曲《梅花落》的一声声诱导,仿佛就真成了落地的梅花。这里的转换,得有一定的条件。这条件一是联想,一是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诗人的双翼,最能反映诗人的天赋。能成为优秀诗人的,都有一定的天赋。天赋的高低,决定诗人成就的大小。正如清代诗人赵翼说的“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凭空迸发。诗人以笛中乐曲《梅花落》为触媒,生发开去,由此想到真实的梅花,再由雪色、月色联想到梅花的颜色。在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过程中,诗人平时的知识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咏梅的诗词浩如烟海,许多都和白雪连到一块。南朝梁代诗人王筠在《和孔中丞雪里梅花中》写道:“翻光同雪舞,落素泊冰池”。就是高适之后的张谓在《早梅》
诗中也写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宋代诗人王安石也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想起了梅花,就想起了家乡。梅和家乡密不可分。唐代诗人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见到故乡来人,不问父母,不问妻儿,不问家事,不问乡情,劈头一句: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其急切的关注之情,溢于言表。诗人表现的那种恋梅情结,说到底还是思乡情结,只不过是为了写诗,使其具有诗意罢了。
   
 
 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和积雪,令人望而生寒。诗人用雪光、月色、夜风和落梅,营造出了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月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声,就更加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最能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相呼应的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诗中由梅岭的梅花想到了天山的积雪,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征人的思念与同情。把当地梅花和边塞白雪放在一起来写,用大跨度的两地景物,交织成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然后又细致描摹后方之歌舞升平,透露出了诗人复杂的心情。诗的最后,是殷切的盼望,是无奈的感叹。因为诗人连自己也不知道远方征人的归期。这两首诗所不同的是,卢照邻是见梅思塞雪,由雪念征人。高适则是月夜望积雪,笛中闻落梅;见雪疑落梅,因梅怀故园。而高适的诗要比卢照邻的诗更深一层。卢照邻所见到的梅花是真实的,是实有之景,而高适笔下的梅花是从羌笛中听到的《梅花落》曲子,是虚幻之景,在边塞上是看不到的。因此,就更使人闻之伤情。征人不仅见不到家乡,而且连梅花也看不到,是空喜一场,也是梦幻一场,只不过是宽宽心而已。由此可见边塞上征人生活的悲苦。但是,尽管如此,在诗人的笔下仍显得乐观旷达。虽苦不言苦,虽愁不说愁。其思想依然是积极向上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将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营造出了一个凄美的的意境,并具有十分含蕴的特色。 
   
     
     
     
     
     
     
     
     
     
     
 
 (原载2016年第二期《枫林秋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