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昌龄《出塞》赏析

(2014-06-03 11:29:00)
标签:

文化

教育

育儿

历史

分类: 诗词赏析
                     王昌龄出塞》赏析
                                 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王昌龄的七绝不仅在唐代,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尽风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谓其“妙绝古今,别有天地”,“龙标(王昌龄曾左迁龙标,任龙标尉,故称)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可见王昌龄的七绝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及深远影响。明代的杨慎将王昌龄这首《出塞》列为神品,李攀龙更将其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代施朴华谓其“百读不厌”;宋宗元称其“高浑悲壮,应推绝唱”。这首诗仅仅二十八字,时间跨越千余年,空间纵横千万里,有将士的征战之苦,有亲属的思念之情,有对朝廷用人不当之叹,有对反侵略战争正义性的肯定。无论从立意的高远、意境的深远、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气象的雄浑、气势的雄壮、取景的简明,或是从匠心独运、语言明快等方面综合考察,它都无愧于这一称誉。
    出塞,是借乐府歌辞的旧题,写边塞的征战内容。唐代诗人写诗时多采取这一题目。
    这是一首融怀古兼讽今的抒情诗。在抒情诗写作中,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无需凭借任何事物或人物。间接抒情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和托物言志等多种。借人物事物抒情,一般是以历史人物或重大事件为题材,借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抒发沧桑巨变的感慨。王昌龄的《出塞》就是采取了这种间接的抒情方法。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写景入手,选取“秦汉”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时代,选取“明月”和“关”山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利用诗的独特结构“句中对”,将秦汉两个点一下子连成了一条线。由此,又将时间连成一条横线,将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边关连成了一条纵线,两相交织,构成了一幅广阔无垠的画面。“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只从字面上机械地理解。秦、汉、关、月,都是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不是随随便便拿几件事物堆放在诗中就算搪塞过去。月,在古诗词中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山,泛指关塞山川。关山月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四字交错,应按照修辞学中“互文见义”的方法去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汉乐府诗中的《横吹曲辞》就有横吹曲《关山月》,后来的徐陵、王褒、李白、陆游等诗人都以《关山月》旧题创作过诗歌。《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这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言外之意是说,在上千年漫长岁月里,边防线上各种战争连绵不绝。因此,很自然引出了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诗合读,第一句以写时间为主,写时间之久远,无意中带出了空间。第二句以写空间为主,写空间之辽远,有意回避了时间,剩下的意思留给读者凭想象和联想补齐。
    连年征战,国家财力不断消耗,人民的生命财产年年都要遭受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日子如何是好?翻开秦至汉唐诗史,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浸满着血泪!秦代民歌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的浩叹!汉代民歌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的泣诉,更有“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哀鸣!南北朝民歌有木兰女扮男装代父赴边从军的豪壮!尤其是唐代,因为战事频繁,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诗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有的视觉专写边塞风光和边防战况。为了戍边,岑参赋诗“走马西来欲到天”,“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高适诗中记述了在“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之时, “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杜甫的《兵车行》也是一首记述战时的诗篇,其中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著名诗句。 这首诗表面上是谴责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召百姓入伍服役,使士兵流血沙场,尸横遍野。其实是以汉武帝来影射唐代皇帝,讽刺唐皇好大喜功,妄启边衅,使人民饱受摧残,不少人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王昌龄的“万里长征人未还”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及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昌龄在另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这些诗,都能让人想到当时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战争如此残酷,所以,凡是具有正义感的诗人都具有反战思想,反映在作品中就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王昌龄多么愿望有一位像汉代飞将军李广一样的将领,能率兵靖边,实现和平啊!因此,第三第四句就很自然地呼之欲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假设,假使,只要。龙城: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南侵的匈奴都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在此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胡马:指代外敌。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古代凭借它抵御匈奴南侵。在此指代边疆。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诗人李白的心愿;“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诗人高适的心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的心愿;“何日将军罢征战,天下万世享大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如何才能让人民摆脱战乱之苦呢?在当时的环境下,诗人只能寄希望于像李广这样令敌人闻之胆寒的将领,借以灭胡安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胡马人的铁蹄越过阴山以蹂躏我大唐锦绣河山。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企盼皇帝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事,使黎民百姓能过上远离战争硝烟的太平日子。                                      (原载2014年第二期《枫林秋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