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原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柳宗元也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天地有大美,而又极其谦恭,只能借助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来为天地立言。作为诗圣的杜甫,当有难推之责。他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披露出了天地的大美。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初夏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作。杜甫当时写了一组绝句共四首,此为第三首。这首绝句极其精炼地描绘出了草堂周围的景物,将充满无穷韵味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高度浓缩进短短的二十八字之中,又构成了迷人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充分表现出诗人卓越的才华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无比热爱。
诗中描绘了充满生气的自然美。天地间景物万千,不能一一都写,须精心剪裁,舍万取一。诗人在首联中,运用点线经营法,收拢天地上下,抛开万物,唯取两点一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然后又取背景。背景是一小一大。小则为柳,大则为天。小不过数尺之阔,大可纳日月星辰。若只言柳与天,则只有形而无色。诗人毕竟是诗人,翰墨轻轻一点,在柳前着一翠字,在天前着一青字,一幅丹青,两个画面,立现眼前。两句诗虽都写动景,但又层次分明。一写近景下景小景,一写远景上景大景。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静景,是远景,描绘的依然是自然之美。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时首先是精选形容词,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刻画出了色彩美,使其产生无比诱人的魅力。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绿黄相映,青白分明。不但有明写,而且还有暗写。听到雪,人们自然会想到白色;看到船,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周围的绿水,就自然联想到形形色色的乘船者的衣着。
描绘了充满活力的社会美,以及令人易于产生联想和想象的科学美和技术美。这主要体现在篇末“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船行万里,至少必备五个条件:船的质量(即造船技术)、船的动力、人的素质、水的流量以及物品的流量。只有满足这五个条件,船行万里才有意义。这些条件中,其中有四个必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能够实现。实现这些条件,又必须靠劳动,必须靠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的社会实践可以创造出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劳动人民制造的能日行万里的大船是美的,他们的社会活动是美的,水边传来的船歌是美的,码头上时断时续的声音听起来也是美的。不然,伟大的诗圣怎么会舍弃那么多社会场景而专写水边泊船一景?
将直接的自然美,间接的科学美、技术美与社会美完美地统一到艺术美和形式美之中。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这首绝句,一句一景,分开为四,合则为一,组成两副对联,对仗极为工整。有“一行对两个”、“万里对千秋”的数字对,有“白对黄”、“青对翠”的颜色对,有“门对窗”的宫室对,有“东吴对西岭”的地理对、有“白鹭对黄鹂”的禽鸟对等等,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两副对联将近景远景、上景下景,以及时空、点面交织在一起,使所描绘的景象上下相映,远近相望,东西相接,古今相连,营造出一个和谐而美妙的艺术境界,令人千年神往。更令人为之叹为观止的是诗人将大自然的壮丽之美、奇险之美、幽静之美和秀丽之美巧妙地糅为一体,再将社会之美掺入其中,其时间上溯千年,其空间可通万里,其景象可谓万千,而收于四句之中。打造如此艺术珍品,若无旷世才华实难完成。在诗中,杜甫为了完成这篇绝代佳作,“网罗天地运吟情”,从天地间极力搜寻出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鸣翠柳之“鸣”,上青天之“上”,泊船之“泊”,窗含之“含”,字字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得以最后敲定。尤其是“含”字,谁也无法再找出一个比这更恰当的字取而代之。噙和含同义,若换成噙字,便失之典雅。而格律诗语言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典雅。含字之好,无以复加。它移山缩地,将雄伟壮丽的千里岷山(西岭)玩弄于股掌之间,缩成数尺见方,用一个小小的窗户便能“噙”住,将壮丽之美和奇险之美顺手转化为幽静之美和秀丽之美,使之成为墙壁上的一幅寻常挂图,真是令人惊羡不已!该诗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选取意象时,以一当十;在营造意境时,以小见大,以有限体现无限。篇幅虽小,但其所表达的意味,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却美妙无穷。同时,这首诗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语言洗练,句式整齐,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并具有建筑的形式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要求诗文必须“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诗圣这首绝句,正好为这两句话作了诠释。(原载2012年第二期《枫林秋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