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赏析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杜甫的《春望》一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即公元757年。因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困于沦陷的国都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他有两首诗最为著名,一首是756年秋写的《月夜》,另一首就是这首《春望》。
大凡文人作文,都极其看重开头,诗歌更是如此。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春望》这首诗开篇非同凡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时局,景物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上句写山河虽在,而国家蒙难;下句写浩劫过后,人烟稀少,草木荒芜,满目凄凉,昔日繁华,已成记忆。读此诗应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望到如此景象,无限感慨不禁涌上心头,这便自然引出第三第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是一首五律,属近体诗,或叫格律诗。格律诗由于受到句数、字数、平仄、黏对等的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它必然具有和散文以及古体诗不同的句法特点。诗中的句子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复句或两个分句紧缩而成的,用来表示分句间关系的连词在句中都没有出现,但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可以把它们补上。例如“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因其词义、语法、句际关系之间以及语境等往往易于产生多义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也具有多义性,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解释。对于“花溅泪”,一种解释是人见花而溅泪;另一种解释是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对于“鸟惊心”,一种解释是人听见鸟啼而惊心;另一种解释是怅恨离别,连大自然界的鸟儿也会感到惊心。两种说法都能解释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任意偏重哪种说法都可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两句,应理解为望中所思。这两句由大到小,有总揽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烽火,即战火;连三月,是说战火持续时间之久。这里说的烽火并不一定是诗人真的望到的,很可能是听到了长安以外战火未熄,是想象中的战火。极可能是家人在下句的“家书”中告知的。这两句,上写国难,上说家愁。国难家愁均由战乱而生。宋代司马光在评论《春望》时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余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最后两句描写诗人的自身形象。杜甫因战乱被俘,到写这首诗时已有七八个月了,因昼夜忧国忧民思亲念家,愁白的头发,已经不停的脱落,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这首诗开头从大处落笔,结尾回到自身。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但诗中所写的不仅仅是景和情,而且还有人和事。诗人将景、物、事、人、情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诗里,由景、物、人、事等组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完整地融为一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托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将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深思后才能得之。诗人将意融入景物和事中,就像盐溶入水中一样。饮水时,能感到咸味,却看不到盐的痕迹。伟大诗人与普通诗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景、物、事的表现手法上。若是一般诗人,写景只为写景;若是二流诗人,知道将景、物、人事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伟大诗人在写景、咏物、叙事之时能将这些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诗的完美意境。
(原载2009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