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带女儿学面对

(2012-01-12 17:58:52)
标签:

心理调试能力

抗挫能力

面对

战胜困难

能力获得

成长

育儿

分类: 教育

近一段时期的乐乐,开始喜欢挑战自己的能力。比如,针对一件自己做不好的事,她往往会有很大的热情想着要把它做到让自己满意。但就是在让自己满意这条路上,肯定存在自己能力和标准之间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一和她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水平有关、二和适当的方法有关、三则和做事情时的耐心有关。

每当此时,她又表现得很着急、烦躁,并通过发脾气来发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甚至会表现出气馁,不敢再去面对这件事。但你若让她放弃吧,她又不甘心,她的想法往往是想通过让你帮她做来实现目标。

 

这其实和儿童的受挫心理和应挫能力的不完善有关。当我们面临一件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情时。首先会让事件大大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并对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形成打击,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反应。但为什么有些人能走出来并寻求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去继续下去呢?就在于这些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应挫能力较强,能通过自己心理上的积极调试,让自己先从这种消积情绪中走出来。

人只有先让自己从消积情绪中走出来,才有可能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本身,以及还有自己的能力水平呀、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呀这些因素。并且,人只有经过这样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判,才有可能进一步调整自己下一步的思路和方法来重新面对这一问题。

而孩子之所以气馁,不再敢面对,就在于在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调试能力还都非常有限,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下就被击倒的现象。这时候,做为成人的我们如果不能注意到他们心理上的这些微妙变化,而只是单纯地通过鼓励、打气,甚至是上来就给他你的方法的帮扶办法,不仅不能真正让孩子自己学着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试和承受能力,并最终战胜困难。并且,即使他最终按你的方法达到了目地,但也不能最终转化成他自己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会从此养成依赖我们的习惯。

 

今天从外边回来后,她想要骑她的自行车,而此时我们的车却放在一楼邻居家里,她想去取,但又不敢自己去敲门,于是就非要让我去帮她完成。我坚持让她自己去做,她说她不敢,因为害怕别人吵她。孩子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对于小小的他们来说,身为宠然大物的成人多少会让他们感到有些恐惧,更何况,他们这个年龄也知道了并非所有的成人都是友善的。

此时,我选择先给她一些心理支持,表示可以站在很近的地方看着她去做,最后她同意了,开始去敲,但由于并未完全走出胆怯,所以在敲的力度上不是很大。我提醒她声音太小了别人听不到,建议她大些,但她因并未完全战胜自己心理上的那份恐惧,所以仍然无法按我的建议去做,最终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就开始哭和发脾气,我理解她的心情,在这么有热情的情况下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心里很难过。我认同了她的情绪,告诉她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并给她建议说“别人可能真的不在家,不如我们先回家等会再下来看看。”她自然是不认的,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就继续哭。哄也哄不住。我索性不再理她让她哭,并选择自己上楼了。

等到我上到楼上隔着我家的窗子往外一看,竟看到她又来到了邻居家门口。这时,她也从下面看到了我,于是想起了我的建议,用很大的力气去敲门,并在我的建议下边敲边喊。表现非常的大胆。虽然最终还没有敲开门,但她这次却接受了人家有可能不在家的现实,高高兴兴地上楼了。

来到楼上后,我第一时间对她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和她一同对这次事件做了总结:一、在开始做事情之前,你心里所想的未必是真实的(如别人会吵),只有通过试一试才会知道结果。二、心理很难受的话可以选择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哭和发脾气却解决不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选择想出更好的办法去面对。她显得对我们的总结很高兴,并一直连着说三。。。,我笑着告诉她妈妈只看到了这两点没有第三了,她可以自己选择三是什么。于是她说三就是不能哭。

 

一场风波就这么化解。

 

当然,做为成人的我们在面对孩子这样的成长问题时也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孩子每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反复不断地锻炼才能最终形成。也许,下次遇到问题时她还是会像原来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成长过程,谁也不可能一嘴就吃成胖子。只要我们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并按掌握的方法去不断地给她提供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一定会在反复的锻炼中真正得到提高,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孩子的成长就不再是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