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长评热播剧《长安三万里》,除了喝酒,还要喝茶

最近最火的电影是什么?无疑是彰显“诗酒趁年华”大唐气质的《长安三万里》。
7月19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12天,观影人次破2000万。电影累计票房突破8亿,豆瓣8.1,成为2023年暑期档电影豆瓣最高分。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代诗人(李白、高适等)的视角,描绘大唐风华的历史文化动画片。不同于以往的神话故事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不仅在视觉审美层面有所突破,更探索出关于中国式叙事的新方法:“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当回响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邂逅,长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繁华气势、梁园的秀丽风光、扬州的风流旖旎、塞北的“绝域苍茫”,一起激发了观众骨子里的诗意情怀。
影片中将《将近酒》等诗歌进行的“意境视觉化”是一大亮点。《将近酒》所呈现的诗境瑰丽浪漫,极显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唐代酒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李白的《将近酒》。
酒香中浸润出一个群星闪耀的盛世风华,以及诗歌与文化的无穷魅力。酒香氤氲之外,茶文化在唐代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唐代人饮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他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其中包括对茶的选取、烹煮的火候、环境的选择与饮用的规范等。其中颇可见沏茶之艺、赏茶之雅、饮茶之方、会茶之礼等,唐人对茶,情怀殊异。此时茶被赋予了精神与文化内涵,茶文化也便应运而生。
中唐陆羽《茶经》中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之前的茶叶生
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
茶道、茶艺可说由此而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李白有茶诗曰: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杜甫有茶诗曰:
《重过何氏五首·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王维有茶诗曰: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高适有茶诗曰: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孟浩然有茶诗曰: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明代朱权如是说。由此推论,唐诗繁荣的背后,焉知没有茶的滋养之功呢!“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欢迎大家常来长安,感受“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情和“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