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长问百度AI,为什么要精通琴棋书画,得到的回答是......

薛山长:为什么要精通琴棋书画?
AI:精通琴棋书画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以下是具体的好处:
琴:学习音乐可以促进人的感官敏锐性,提高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使人更加情感丰富。
棋:下棋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提高逻辑推理和决策能力,还可以增强人的耐心和毅力。
书: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人的气质和自信心,还可以使人更加专注和安静。
画:绘画可以锻炼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人的色彩感知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精通琴棋书画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更加有内涵和魅力。………….
平心而论,AI的回答中规中矩,差不离儿,然而毕竟不够精准,一些核心的内涵也还没有触及到。比如说对于修习古琴艺术的好处的描述,就显得大而不当。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当中,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四艺”中居于首位。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趋。古琴之音,幽婉淡雅,中正平和,正是“正音雅乐”的代表。所以为文人雅士须臾不能离之物。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必以贞静宏远为度......从容婉转。""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琴中境界,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古琴的描述,简单地用“音乐”二字代替,显然是不够明晰的。
总体而论,在中国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
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境界:静、雅、
逸、神: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说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
古代书论普遍关注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中国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为画中至高境界,无疑已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
总而言之,有琴棋书画相伴的人生,才更有境界,自成高格。有弦歌悄诉心声,有黑白妙趣无垠,有横竖点画墨韵流香,有诗情画意浸染心田……如此看来,AI所言,“精通琴棋书画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也算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