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2023-04-10 15:33:00)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秀秀书院学习。此次学习的是点茶,源起在当时学习瀹茶道礼法中开篇第一句云: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人物相格,秀成灵芽。从那时起,对于点茶浓浓的好奇之心,就一直深印脑海,挥之不去。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打点行装,踏上与老师的雅安初见之路。一入课室,便见到墙上贴着薛山长写的“和敬清寂”四个大字:瘦金体用笔畅快淋漓,好不潇洒。日渐西斜,下起小雨,淅淅沥沥。晚餐过后,老师与同学们围炉烤火,一派宁静,使人顿生安定之心。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点茶从叠茶巾学起,老师教一步动作,我学一步。起初动作不稳,老师所以要求不断重复。动作出错了,老师会留给我思考时间,想一想再接着练--秀秀老师说,要把动作练到不需要思考,形成肌肉记忆,就不会出错了。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秀秀老师在上课时嘱咐我,要专注自己身体,随时调整自己仪态,不可以弯腰驼背,要坐正,身体要直。《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我把念头“止”在了自己身体上,“止”在了茶具上,从而获得了静。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学习点茶之余,老师带我们去藏茶村游学,我们先是参观了文化馆,对茶马古道有了认识,对 藏茶制作流程也有了了解;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去欣赏茶艺表演,观摩学习;又有缘听几位资深茶人与老师品茶闲谈,收获颇多:他们从藏茶起源、发展历史,聊到茶 马古道、川藏和滇藏路线区别,再到藏茶的制作与特点分析,茶的销售与市场情况……可谓全面至极。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老师又带我们去了茶厂,此地有百米茶廊,有写满《论语》的茶包,有边销茶储备库。我们还见到了茶厂负责人--藏茶制作非遗传承人,了解到酥油茶的做法,也了解了许多关于雅安的城市文化,历史传说。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天气好的时候,秀秀老师带我们上山去采茶。老师会把不同茶叶拿给我们看,教我们辨认茶叶生长地形地势和不同的茶叶形状:“这就是《茶经》中的紫者上、野者上”。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雨天于室内上课之时,老师又结合晴天采茶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何雨天不采茶,为何下过雨后第二天不采茶,为何有露水不采茶。如此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真使我们受益匪浅!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登高使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在蒙顶山上,我们这些“采茶姑娘”一起唱着山歌,一起聊天,尽情的呼吸着芬芳的泥土气息,似乎与大山已经融为一体了。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霄霄书院习茶记:隔山隔海归来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此次点茶课程在我的满怀不舍中结束了。人生相逢,不只初见。哪怕隔山隔海,也自有归来之期。人生的风雨中,能于书院学习,品茶中滋味万千,归于自然,实在是我莫大的幸福。



--书院学子:霄霄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书院修习茶艺后感

茶人秀秀:走,上山采茶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