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秀秀:弹古琴的喜欢围棋,下围棋的喜欢古琴

琴与棋,在中国古时,是与书画之学并称为“四艺”的,是文人雅士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
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古琴具备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
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可见古人借琴抒发情怀,指应于弦,心动而手应,畅心情而动肢体,故可以内养其心而外动其形,有益心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欧阳修就有用琴瑟之乐来防病健身的经验。他于名篇《秋声赋》中有云:“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将有得焉,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变其忧
思,感人之际,亦有致者。”
又则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趋。琴音清和淡雅而音韵绵长,其幽婉清雅的音乐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

下棋交友,益智增慧。弈棋时,精神集中,头脑冷静,思考周密,可以排除一切杂念,此种状态犹如修练静养功夫,心神专一,意守棋局,谋定而动,心气平静。是极难得的修养身心之妙法。因此有“善弈者长寿”之说。
“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
棋亦堪称是人生之写照。所谓“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子走错,全盘皆输。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弈棋者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琴和棋,又颇具共通之处。
琴声清静,入耳惬心,棋子落盘,亦有清脆悦耳之声响;琴乐讲究音律谐婉,节奏分明,围棋中所讲究的“步调”、“调子”,一招一式,一步一局,亦极富节奏感
和韵律感;唐太宗李世民《咏围棋》诗云:“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所言即是围棋类与琴音的节奏之美。清代大国手施襄夏在《弈理指归序》中曾提到:“化
机流行,无所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也。”--由此观之,施襄夏缜密精严的围棋风格之形成,与幼年曾习琴的经历息息相
关。另外,琴与棋的记谱与打谱方式,亦堪称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据记载,古琴谱最早乃以文字记述古琴弹奏的指法、弦序和音位,后因唐末曹柔
发明减字谱方才有所变化。与此类似,围棋也有用图和文字记述棋局进程的图谱--无论古琴文字谱、减字谱,还是围棋棋谱,无疑皆是人类历史中辗转保存音乐和
围棋文化的重要工具。
于文人雅士而言,“棋可遣闲”,“琴可养性”。“幽窗邃室,观奕听琴,亦足以消永昼”。书院诸文人雅士中颇有此例:
薛山长本自是琴中高手,一笔瘦金体也写得“天骨遒美,意 趣蔼然”,然近日下棋之兴致,简直废寝忘食,不知别事;围棋职业六段的李星老师,于书院手谈之外,静静听薛山长弹一曲《广陵散》,秀秀老师弹《潇湘水 云》、《梅花三弄》也被他视为绝妙的享受;业余四段的千仞老师及徐老师,则对据传是阮籍所创,颇具魏晋名士风度的《酒狂》一曲情有独钟;业余五段的李薇老 师,更直接趁每次来书院的机会,向秀秀老师虚心求教古琴弹奏之法;学棋(两三年)的二宝和豪豪两位小公子,也极是爱琴的,二宝尤其已学至按音部分………
由是可见弹古琴的喜欢围棋,下围棋的喜欢古琴,实在是情理中事。常言道:“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然则如此琴棋俱善者,岂不“通达从容”和“筹谋睿智”两般皆备,境界更高一层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