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秀秀:茶艺表演,茶道美学,茶道养生

标签:
文化 |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有月,有梅,有寒夜的客来,有围炉的火暖,更有茶,一切便截然不同。
茶是灵物,可看,可饮,可滋生许多世间的美好。
秀秀书院专业教人识茶,知茶,已有十六年。所得的经验看来,茶艺表演,茶道美学,茶道养生,是茶道艺术修习不同次第的体现:
招熟、懂劲、神明。
日本茶道如今驰名世界,日本“茶圣”千利休无疑是“推波助澜”的佼佼者。茶道四谛“和敬 清寂”的总结中,便蕴含了极丰富的茶道美学。另一原因,大约也因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 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 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有此心态,茶会上每一个动作虽然不以表演为目的,然而因为近乎严苛的要求,自然引发宾客从视觉到心灵的震撼:鞠躬致礼、生火、煮水、点茶(煮茶)、献茶…….
与此相类的,还有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所创的七汤点茶法:
第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第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
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
第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
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
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一汤亦可饮,何以大费七汤之繁?其中不难见出宋朝雅致生活的精致与浪漫,更见得中国茶道的程序之多,礼仪之丰。所谓茶事八谛云:‘茶纯’、‘火矜’、‘器洁’、‘水清’、‘内心真诚’、‘仪态恭敬’、‘行为适度’、‘神情怡然’。
由是秀秀书院在十六年的茶道艺术培训过程中,对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以及长嘴铜壶功夫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无数遍的揣摩,无数遍的训练。
秀秀老师也教了无数个茶艺师这样过来的。比如如今冬冷人闲,室暖如春。上私教课的同学和 老师两两相对,自觉受益匪浅。其实仍是“拳打万遍,其义自见”之功--老师说了,她明白了,口传心受,毫无滞碍--无数遍的练习,将这一瞬间的心领神会变 成永恒,称为身体的本能,这才是真会。是招熟的自然结果。
书院秀秀老师讲茶道,讲书法,薛山长讲古琴,讲围棋,讲绘画,其实也都是因为长期童子功的浸染训练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练习之中体会到的阴阳转换,茶道美学,起承转合的过程,正是如今与诸学子分享的经验之谈的基础。
至此一步,因为欣赏过茶艺表演,懂得茶道美学的各种滋味,整个茶人的风范礼仪--精、气、神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茶道养生自然就存在了。
招熟,懂劲,神明的层次递进即是如此。欲知其中奥妙,觅得名师是关键。
茶道之“和敬清寂”,香道之“清静和寂”,琴道之“清和淡雅”书道之“和敬勤真”,棋品 之“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画中“离常合道曰趣”之味。唐诗灿烂之美、宋词安静之美。诗歌之中自然之美;赋体铺排之中 温柔缱绻,豪情壮志之美,皆可通过书院老师之指引,深入骨髓,滋养心灵。
唐朝刘贞亮《饮茶十德》曾曰: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的养生之功可见一斑。其中“行道”、“雅志”之说又关乎茶艺表演和茶道美学--茶道之学的好处,可谓言到十足了。
茶中有道,滋养身心,茶中有美,悦目动心,茶中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因而习茶既是一种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之良方。
秀秀老师邀您来书院,感受“琴之静,棋之逸,书之雅,画之神。”
吟赏诗词,品文化精粹;共饮清茶,觉天地草木之灵;进而体会唐代顾况《茶赋》中所云茶之妙用:“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