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唐太宗亲征辽东 高丽
(2013-12-09 20:30:21)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唐太宗亲征辽东 高丽 作者:北方的河
唐太宗亲征辽东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599 649 )。唐太宗即位后,便为收复辽东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其王武,立武弟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擅朝政,引起内讧。唐太宗便利用此机会,于贞观十八年十月,派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舰500艘,载士兵4.3万人,自山东莱州泛海趋平壤,派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 万及西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军队向辽东进发,水陆两军合势并进,并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道向高丽进击。
贞观十九年(645年)初,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出发,至幽州誓师。《旧唐书.太宗纪》:“十九年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三月壬辰,上发定州,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李世绩所统六军之师,先渡辽水,破玄菟,迫新城。《资治通鉴》(197卷):“李世绩发柳城(今朝阳市),多张形
势,若出怀远镇(今辽中县)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戍朔,世绩自通定(今辽滨塔)济辽水,至玄菟(今沈阳市柏官屯古城),高丽大骇,诚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李世绩、江夏王道宗又率军南下攻盖牟城(今抚顺劳动公园古城),拔之,“获二万余口,粮食十余万石”。五月,李世绩进至辽东城下与高丽兵大战十二日。唐太宗率大军继发,逾辽泽,渡辽水。《新唐书.太宗纪》:“五月庚午,次辽泽”。《资治通鉴》(197卷):“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丁丑,车驾渡辽水,撒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会李世绩军,攻辽东城可之,以其地置辽州。
同年六月,唐太宗率胜兵进攻白岩城(今辽阳城东燕州山城)。乌骨城(今凤凰县东南凤凰山山城)主派兵万余来增援。《资治通鉴》:唐“将军契瑟何力以劲骑八百击之,何力挺身陷阵,槊中其腰,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往救之,拔何力于万众之中而还,何力气益愤,束疮而战,从骑奋击,遂破高丽兵,追奔数十里,斩首千余级。”然后加紧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白岩“城主孙代音密遣心腹请降,临城授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上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唐便以其地置岩州。仍任命孙代音为刺史。这时,唐水军也有了很大进展。张亮水军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攻占了卑沙城(今金州东大黑山山城)。又引军到达建安城(今盖县东北青石关山城),与别部陆军张俭大败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接着,太宗指挥诸军进围安市城(今海城市东南的英城子山城)大破高丽援军。同上:“丁末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
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太宗“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将高丽军引“至安市城东南八里”的伏击圈。太宗登上山顶指挥,“与长孙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并“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峡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而高延寿等独见岭西李世绩布阵,故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在战斗中,有一穿白衣的下级年轻军官薛仁贵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太宗发现后甚为高兴,战后立即把他提升为游击将军。太宗对薛仁贵说:“朕的诸将都老了,常想到年轻骁勇的将军,现在没有谁能赶得上你,我对得到辽东不怎么高兴,而得到你却是高兴的事。”此战高丽兵死2万多,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36800人投降。此战役后,将太宗驻军之山改名为驻跸山,因而也称此战为驻跸山之战。
七月,太宗督诸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下。《资治通鉴》(198卷):“世绩遂攻安市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钞噪,上怒,世绩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赦班师。”
唐太宗亲征辽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辽东土地,但也取得了很大胜利。同上:“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599 649 )。唐太宗即位后,便为收复辽东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其王武,立武弟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擅朝政,引起内讧。唐太宗便利用此机会,于贞观十八年十月,派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舰500艘,载士兵4.3万人,自山东莱州泛海趋平壤,派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 万及西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军队向辽东进发,水陆两军合势并进,并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道向高丽进击。
贞观十九年(645年)初,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出发,至幽州誓师。《旧唐书.太宗纪》:“十九年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三月壬辰,上发定州,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李世绩所统六军之师,先渡辽水,破玄菟,迫新城。《资治通鉴》(197卷):“李世绩发柳城(今朝阳市),多张形
势,若出怀远镇(今辽中县)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戍朔,世绩自通定(今辽滨塔)济辽水,至玄菟(今沈阳市柏官屯古城),高丽大骇,诚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李世绩、江夏王道宗又率军南下攻盖牟城(今抚顺劳动公园古城),拔之,“获二万余口,粮食十余万石”。五月,李世绩进至辽东城下与高丽兵大战十二日。唐太宗率大军继发,逾辽泽,渡辽水。《新唐书.太宗纪》:“五月庚午,次辽泽”。《资治通鉴》(197卷):“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丁丑,车驾渡辽水,撒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会李世绩军,攻辽东城可之,以其地置辽州。
同年六月,唐太宗率胜兵进攻白岩城(今辽阳城东燕州山城)。乌骨城(今凤凰县东南凤凰山山城)主派兵万余来增援。《资治通鉴》:唐“将军契瑟何力以劲骑八百击之,何力挺身陷阵,槊中其腰,尚辇奉御薛万备单骑往救之,拔何力于万众之中而还,何力气益愤,束疮而战,从骑奋击,遂破高丽兵,追奔数十里,斩首千余级。”然后加紧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白岩“城主孙代音密遣心腹请降,临城授刀钺为信,且曰奴愿降,城中有不从者,上以唐帜与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帜,城中人以为唐兵已登城,皆从之。”唐便以其地置岩州。仍任命孙代音为刺史。这时,唐水军也有了很大进展。张亮水军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攻占了卑沙城(今金州东大黑山山城)。又引军到达建安城(今盖县东北青石关山城),与别部陆军张俭大败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接着,太宗指挥诸军进围安市城(今海城市东南的英城子山城)大破高丽援军。同上:“丁末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
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太宗“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将高丽军引“至安市城东南八里”的伏击圈。太宗登上山顶指挥,“与长孙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并“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峡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而高延寿等独见岭西李世绩布阵,故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在战斗中,有一穿白衣的下级年轻军官薛仁贵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太宗发现后甚为高兴,战后立即把他提升为游击将军。太宗对薛仁贵说:“朕的诸将都老了,常想到年轻骁勇的将军,现在没有谁能赶得上你,我对得到辽东不怎么高兴,而得到你却是高兴的事。”此战高丽兵死2万多,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36800人投降。此战役后,将太宗驻军之山改名为驻跸山,因而也称此战为驻跸山之战。
七月,太宗督诸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下。《资治通鉴》(198卷):“世绩遂攻安市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钞噪,上怒,世绩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赦班师。”
唐太宗亲征辽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辽东土地,但也取得了很大胜利。同上:“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
--
--
这一仗确实让唐太宗遗恨无穷,他死前正准备再次亲征呢,结果.不过不出奇兵是他自己的主意,当年隋炀帝先锋三十万长驱直入平壤不克,回途遭到高丽军袭击几乎全军覆灭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宁可稳扎稳打了.
这一仗确实让唐太宗遗恨无穷,他死前正准备再次亲征呢,结果.不过不出奇兵是他自己的主意,当年隋炀帝先锋三十万长驱直入平壤不克,回途遭到高丽军袭击几乎全军覆灭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宁可稳扎稳打了.
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太宗“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将高丽军引“至安市城东南八里”的伏击圈。太宗登上山顶指挥,“与长孙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并“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峡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而高延寿等独见岭西李世绩布阵,故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在战斗中,有一穿白衣的下级年轻军官薛仁贵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太宗发现后甚为高兴,战后立即把他提升为游击将军。太宗对薛仁贵说:“朕的诸将都老了,常想到年轻骁勇的将军,现在没有谁能赶得上你,我对得到辽东不怎么高兴,而得到你却是高兴的事。”此战高丽兵死2万多,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36800人投降。此战役后,将太宗驻军之山改名为驻跸山,因而也称此战为驻跸山之战。
这一段在整个辽东战局高丽从没有动员这么多军队和中国军队野战,结果全军覆灭.看看数量就知道唐军总计不过三万加上围困的军队和沿途防御的部队还有预备队总计不过六七万的架势.而当时高丽内部有反对这种野战的意见,而高丽统帅之所以敢于和几乎一生战无不胜大唐皇帝率领的精兵野战原因就在于自恃兵力优势,如果算高丽十万双方兵力3:1,结果再次证明了李世民的战争天才,还有就是高丽野战部队一扫而空了.
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战马死的多是因为气候,估计回途大量宰杀也是原因.战士死的数量少的微乎其微.
这一段在整个辽东战局高丽从没有动员这么多军队和中国军队野战,结果全军覆灭.看看数量就知道唐军总计不过三万加上围困的军队和沿途防御的部队还有预备队总计不过六七万的架势.而当时高丽内部有反对这种野战的意见,而高丽统帅之所以敢于和几乎一生战无不胜大唐皇帝率领的精兵野战原因就在于自恃兵力优势,如果算高丽十万双方兵力3:1,结果再次证明了李世民的战争天才,还有就是高丽野战部队一扫而空了.
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战马死的多是因为气候,估计回途大量宰杀也是原因.战士死的数量少的微乎其微.
1唐太宗兵力多少
陆军六万,海军四万。总计十万。在决定性的围点打援战役中唐军不会超过4万。和历史上以众凌寡的印象相反,这次唐太宗实际上是用精兵来弥补数量的不足。
2为什么就这么点军队
吸取隋炀帝的教训,太多的军队后勤补给问题太大。
3为了确保后勤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吸取教训采用各种方法表现与将士同甘苦,鼓励士气。吸取拉夫过多导致叛乱的教训
准备了大量的马匹和牲口来运载军粮。
4为什么早不出兵晚不出兵时机选择原因?
高丽内部发生叛乱,机不可失。
5在战法上如何做?为什么不快速深入平壤?
吸取上次隋炀帝派大军孤军深入平壤导致惨败的教训,这次稳扎稳打。
另外由于气候必须速战速决。
6高丽方面战略是什么?
利用在辽东的山城防御体系坚守。
7安市战役杨万春表现?
杨万春本来是反对盖苏文的人,盖苏文派兵进攻没能取胜因此容许杨万春自治。
而当唐军进攻杨万春没有站在唐军这一边反而坚决抵抗说明高丽的内部凝聚力比唐太宗估计的要强的多。
陆军六万,海军四万。总计十万。在决定性的围点打援战役中唐军不会超过4万。和历史上以众凌寡的印象相反,这次唐太宗实际上是用精兵来弥补数量的不足。
2为什么就这么点军队
吸取隋炀帝的教训,太多的军队后勤补给问题太大。
3为了确保后勤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吸取教训采用各种方法表现与将士同甘苦,鼓励士气。吸取拉夫过多导致叛乱的教训
准备了大量的马匹和牲口来运载军粮。
4为什么早不出兵晚不出兵时机选择原因?
高丽内部发生叛乱,机不可失。
5在战法上如何做?为什么不快速深入平壤?
吸取上次隋炀帝派大军孤军深入平壤导致惨败的教训,这次稳扎稳打。
另外由于气候必须速战速决。
6高丽方面战略是什么?
利用在辽东的山城防御体系坚守。
7安市战役杨万春表现?
杨万春本来是反对盖苏文的人,盖苏文派兵进攻没能取胜因此容许杨万春自治。
而当唐军进攻杨万春没有站在唐军这一边反而坚决抵抗说明高丽的内部凝聚力比唐太宗估计的要强的多。
可以说唐太宗充分吸取了隋炀帝的失败教训。他自己总结是1政治混乱2高丽上下一心顽强抵抗3出动军队太多行动迟缓,隋炀帝本人还在花天酒地,把由于气候必须速战速决的战争变成了缓慢的武装大游行。4运粮多靠抓夫,不但弄的国内造反而且壮丁需要双份粮食。5战术上轻敌冒进,30万大军孤军深入,而攻城不下拖到秋季仓促撤兵全军覆没。
你可以看到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每一个教训1政治上贞观是中国少见的政治清明时代2高丽内部变乱时发动3用少数精兵快速进攻,本人亲历一线,看看他一路上为稳定士气进行的种种表演。4因为部队少,不用民夫改用牲口,而且牲口可以宰杀的。5战术上反而稳扎稳打,确实保障后方才前进。其中唐军内部也有多次长驱直入的建议(如在进攻安市不下时,唐太宗都没采纳,你可以看到30万大军的覆灭对他有多大影响。
而这一仗虽然没有灭亡高丽,不能称为成功。但辽河防线是被摧毁了。本身损失不太大,结合前面兵力少牲口多稳扎稳打的情况可以看出为什么牲口马匹损失多而军队损失极少。另外这一仗我认为高丽主力已经被摧毁了。就是来救援的十几万军队。其实他们之所以敢于和唐军野战原因正在于唐军兵少。高丽有兵力优势。(2:1,看看战争记载唐军所有军力就明白了)但唐军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可以说看到了李世民在洛阳战役中那种精彩指挥。
个人结论不能算惨败3,另外也正因为这一仗让唐朝明白以自身国力还是不具备一战灭之的能力于是持久战和包围战都出场了。
你可以看到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每一个教训1政治上贞观是中国少见的政治清明时代2高丽内部变乱时发动3用少数精兵快速进攻,本人亲历一线,看看他一路上为稳定士气进行的种种表演。4因为部队少,不用民夫改用牲口,而且牲口可以宰杀的。5战术上反而稳扎稳打,确实保障后方才前进。其中唐军内部也有多次长驱直入的建议(如在进攻安市不下时,唐太宗都没采纳,你可以看到30万大军的覆灭对他有多大影响。
而这一仗虽然没有灭亡高丽,不能称为成功。但辽河防线是被摧毁了。本身损失不太大,结合前面兵力少牲口多稳扎稳打的情况可以看出为什么牲口马匹损失多而军队损失极少。另外这一仗我认为高丽主力已经被摧毁了。就是来救援的十几万军队。其实他们之所以敢于和唐军野战原因正在于唐军兵少。高丽有兵力优势。(2:1,看看战争记载唐军所有军力就明白了)但唐军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可以说看到了李世民在洛阳战役中那种精彩指挥。
个人结论不能算惨败3,另外也正因为这一仗让唐朝明白以自身国力还是不具备一战灭之的能力于是持久战和包围战都出场了。
前一篇:[转载]通行泉货集赏
后一篇:我给朋友写的书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