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东玛拉沁辽代城址初步考察简报(原创)
(2014-04-17 05:39: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辽史研究 |
【内容摘要】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东玛拉沁辽代城址。它位于内蒙古自制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东玛拉沁村东南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43°39'36.6"、东经123°27'32.3"。经过多次地表调查,并结合实时卫星遥感地图,运用GPS定位仪器个激光测距仪器等先进设备【关键词】东玛拉沁辽代城址:调查:初探
2012年1月2日,在通辽市政协文史专员郭浩先生的主持下,由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邰新河先生以及科左中旗文管所同志,共同对科左中旗东玛拉沁村最新发现的一处辽代城址进行实地考察。今年3月4日又先后两次前往该城址,采取地标调查方式,对城址的规模、形制,结合实时卫星地图做GPS定位和激光测量、对地表遗物进行采样分析。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和认识说明如下。
一、城址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制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东玛拉沁村嘎查(村)东南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43°39'36.6"、东经123°27'32.3",海波高度130M。从通辽市区出发,沿国道303线东行约85公里,左向转入县级公路穿过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东玛拉沁村,南偏东行,约2。5公里为古城遗址中心偏北区域。
东玛拉沁城址地处两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一处冲击平原上,东临新开河,距离现河道5公里、南郊西辽河,距离河道约6公里。由两河冲击所形成的高大沙丘从西北、正西和南面三面环绕城址,东北和东面是新开河漫滩地,地势平坦开阔。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长约3.6公里 呈正方形;遗址西北部有大型夯土台1座,以隆起的沙质台地为中心,夯土筑坛,相对高度约30--35米。空中俯瞰呈大弓状(见图)大型夯土筑坛,东北方向距离玻璃山7.78公里,东南双辽市勃勃山15.58公里,西距离吐尔基山47.35公里。西南距离双合尔山78.77公里。
大型建筑遗迹和遗物
(一)城址遗迹:
在夯土筑坛南800米有大型宫殿遗址1处,南北长约350米、东西长约300米的范围内,地表高度密度分布布纹瓦残片和沟纹砖残片。平均厚度0.6米左右,从地表遗物分布的范围和稀疏程度,比对卫星图片,可以分辨出城址大体轮廊,城址呈南北走向长方形,南北两端为半圆形,酷似田径场形状,南北最远端距离290米、东西距离170米,周长约1000米。
(二)地表遗物:
地表遗物集中分布在城址中央台地上,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呈扇形延伸,密度也呈现由大到小的扩散态势,城址北段遗物较少。遗物种类以布纹瓦残片为主,沟纹砖、滴水等其它建筑构件残片也有零星分布。地表还密集分布五种颜色釉面琉璃瓦、磨光瓦。在城址南北还发现数量极少的茶釉陶片、蓖点紋灰陶片个辽白瓷等生活类陶瓷残片,
采集到的建筑构件残片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瓦:
(1)
(2)
规格|:残,口沿长4里厘米、厚3厘米、弧长24厘米(图2)
2、沟纹砖:呈灰白色,宽厚肥大、做工较粗糙。规格:残,宽18.5厘米、厚6厘米,施9道沟纹。
3、滴水:灰白色,模印水波纹图案。规格:残,宽4.5厘米、弧长10厘米。(图1)
4、龙脊型构件:灰白色,规格:长7厘米、高5厘米。(图3)
三、初步认识和分析
(一)城址的地望
东玛拉沁城址地理位置独特,地处西辽河冲击平原东南部,也是海波最低的区域,泛称巴彦塔拉,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的甸子。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沦河水系与发源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北麓的老哈河、发源于奴鲁儿虎山的叫来河,在这里辽河。在城址东南约8.5公里处合二为一,南流注入辽河。在城址东北约7.78公里是玻璃山、西面约47.78公里处是吐尔基山、东南约15.56公里是双辽市的大土山。东玛拉沁城址依两河交汇之处与三山之间,融草原、沙地、山峰、河流于一体。
(三)城址的性质
(四)始建时间:
关于城址的其它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详细报告待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