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大学给公司招应届生,因为应聘人数过多,第一面试都是批处理的,那时总是十分担心自己这样会处理得过于草率,所以对那些看简历时印象深刻的同学,面试时的确会多给些关注。有一学生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看他简历时我就印象深刻,因为他是北大光华的财务管理硕士,在读期间已经考过CPA注册会计师。所以在我做第一面试的时候,的确给了他多一点的关注,尤其看到他比其他的同学都更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记得当时我已经让他通过一面,准备进入第二轮面试之列了,他和几个过了一面的同学接下来就会转到二面的房间去面试。但因为对他简历印象深刻,我特别担心他仅被我们的招聘宣传打动了,并不知道华为应届生入职后大队中队一营二营的一系列培训后,能不能如愿进入他所想进的财务部工作都还不是定数。所以就在最后多问他了他一句:既然已经考过了CPA,进了华为如果最后没能进财务部,他能不能接受?他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他对我说他只是参加过CPA的考试,但并没有通过,所以简历中所谓的考过CPA,只代表他经历过考CPA这事儿,并没有PASS通过也没有拿到CPA资格,所以他并在乎是不是能进财务部,只要能进华为就行。我当时气得无语,不过用今天时髦的电影对白来说:他不仅侮辱了我的智商还侮辱了我的人格。说真的当时我的确是这种感觉,只是我没能力说出这么精准的话来。但唯一庆幸的是自己问得还算及时,更是让自己有了一个教训,怎么就能仅凭一个“过”字,来断定他是通过了CPA考试。中文的内涵太丰富了,中国人也太聪明了,总可以想尽办法让你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当着他的面,在他的简历写了“在研究生就读期间考过CPA”的地方用红笔加了“但没有通过”几个字,还让他看是不是这样客观地表达了他的情况。他脸色骤变,我猜想如果当初他就想让我这样客观地理解,估计他不会在简历中写考过没通CPA这个并不给他真正加分的信息,他摆明了是想要这种误导的效果。我还是让他参加了第二面试,负责第二面试的财务部同事会如实看到我加的字的信息而不会再次误解,还会更加认真考核他的专业技能。后来我知道结果他没能通过第二面试,因而也就与华为无缘了。也许这就跟他考过CPA没通过一样,他上过北大光华的专业财务管理,但专业技能并不过关。
这件事一直让我记得深刻,可无独有偶,最近一件类似的事儿,又让我想起了这个十几年前的往事。TEAM中一直缺人,我也一直在为招人苦恼,一位入职不久的员工跟我说他可以当PEOPLE
MANAGER,我首先是惊讶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更加惊叹他竞然能如此直白地来跟我说,所以反问他为什么他认为自己可以当PEOPLE
MANAGER。他的回答是他在别的公司当过类似的带人经理,带过五六个人的小团队。当“过”带人经理,我脑子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那个考“过”CPA,怎么样我也不会就再次就凭这一个“过”字,现在工作多年见过多类人的我,再也不会就把这个当过想成是那么正面的,我的想象空间会更全面。一个人当过带人经理,和可以胜任一个经理,以及是一个好的经理可不是一回事。当过比没当过的有经验,但这经验可以是一个好经理的成功带人经验,也有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FAIL经验。“过”可以表示通过=PASS=合格,“过”还可以仅表示经历过,并不能代表什么,或更有甚者“过”还可以代表失败过。我不仅有过这样的经历,而这个经历已经给我留下了经验,我再怎么也不能就仅凭一个“过”字来看待人和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