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挚的怀念

(2007-08-28 20:56:55)
标签:

情感故事

芝万宜

印尼

过番客

分类: 情感随笔

真挚的怀念

    我的文章“芝万宜”在博客里登出后,岩峰也写了一篇文章给我发过来,我想心里的话总是希望有人看,我还是把岩峰的文章放到我的博客里,以此来缅怀前辈和难忘的岁月。

 

    看到苏门答腊博客上的文章“芝万宜”,感动得想写几个字,说说心里话。

    我家乡在美丽的山青水秀的侨乡福建省泉州市,我也出生在一个华侨的家庭,父亲早年自己一个人“过番”,一生在新加坡和马来亚马六甲谋生,到老的时候才落叶归根,回到祖国。虽然我没有过番,没有到过东南亚,但父亲一生中也多次回国,在与我们弟兄5个人谈话和教导以及无数的来信中,我们慢慢地知道了华侨海外谋生的历史和艰难,也了解了华侨对祖国(他们把祖国叫唐山)的刻骨铭心的爱。
    在家乡很多华侨,包括我父亲在内,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抛妻别子、离乡背井下南洋的。遥远的南洋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个未知的国度,尤其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山村的农民,对外部世界更是一无所知。我父亲卖掉惟有的2分薄地,凑够了一点船费才出去,有的更困难的则要被“卖猪仔”卖到南洋,到了那边,靠艰苦的劳动来偿还“船费”,偿还清了,才有自己谋生的自由。华侨在南洋,从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泰国到越南南方的堤岸(现在的胡志明市),都有华侨在开拓和生活。他们大多从事农业、割胶、小型商业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他们中间稍微有点儿文化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书或其他领域。他们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他们最初生活的艰难,还受尽了英国、荷兰、葡萄牙殖民者还有后来的日本占领者的压迫和欺辱。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华侨更像是没有娘的海外孤儿,在外面始终抬不起头来。所以我父亲一直不让我们兄弟5人过番去接他的“班”,要求我们在国内好好读书,将来好为国效力。他挣得的每一分钱都寄回家,作为我们的生活和上学费用。
    华侨在海外努力拼搏,初期的追求是多挣钱,能生存下去,进一步可以光宗耀祖,荣归故里。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深深的眷恋。抗日战争期间,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踊跃捐款,购买大量物资运回国内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许多华侨青年机工和司机回国加入当时中缅公路的国际物资运输,极大地支持前方的抗战。他们中的不少人就牺牲在这条运输线上,长眠在中缅边界......。海外华侨,中华民族的子孙,龙的传人,他们不论生活在何方,也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始终是心向祖国的。华侨家庭中,“木兰从军”、“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爱国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始终贯穿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使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贫穷后,能迎来今天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父辈们的讲述,使我感到,每个早年出去奋斗的华侨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梭罗河水流向远方,苏门答腊岛上有蕉风椰雨,马来亚的亚答厝可以遮风避雨,马六甲的风浪永不停息......。“南洋”和那无数华侨的故事吸引我去追寻,甚至到魂牵梦绕。我和老伴(印尼归侨)都已经退休,我们很想去印尼和新马泰一游,去看看父辈和她生活过的地方,去圆我们心中的梦。
    我在写这篇小短文的时候,心中充满对我的已经故去的父亲和岳父深深的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殇 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