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焘及后裔诗选集(作为李焘后裔受当地政府委托出版初步整理中)

(2015-04-20 22:11:44)
标签:

军事

李焘

宋钦宗

范文网

诗选

分类: 当代诗歌

 

岑公洞
 
隋邦危乱谁得免,虚鉴真人愿独行。
道骨仙风今可想,幽栖岩洞及高明。
 
长生观
成家得将军,如越大夫蠡。
功成拂衣去,智囊未叩底。
 
成都施氏园海棠方盛时觅酒径醉二月九日
 
染根著色谢天公,破睡犹禁一再风。
为此径须浮大白,老夫元自爱深红。
 
从何使君父子游墨池分韵得名字
 
蜀学擅天下,马王先得名。
簧如巧言语,於道盖小成。
子云最后出,振策思遐征。
斯文大一统,欻使圣域清。
富贵尽在我,绂冕非所荣。
旁皇天禄阁,聊亦观我在。
怀哉不能归,旧宅荒榛荆。
寂寞竟谁顾,正路今莫行。
使君蓬莱仙,弭节归赤城。
门无俗宾客,家有贤父兄。
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
临池一樽酒,尚友千载英。
并呼严与李,月旦共细评。
区区可无憾,彼重适我轻。
曷来成都市,尘土污冠缨。
古人不可见,见此眼自明。
请为怀古诗,玉振而金声。
 
登金山
 
金山何处好,四顾不相连。
窗迥前无地,波澄下有天。
堂留三楚客,门泊五湖船。
暝色关诗思,江笼两岸烟。
 
洞庭
 
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
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
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
 
观施氏芍药呈同游者
 
怪底吹残万点红,余妍都在此花中。
攀枝未许风流尽,振袂还知结习空。
杳杳人谁赠南园,菲菲身恐堕仙宫。
乞将新雨酬佳丽,始信青春不负公。
 
 
行亦自劾去。
 
平盖神仙院,武阳山水乡。
 
山绕一城藏几寺,江连二水送孤舟。
 
试上层楼高处望,十洲三岛似蓬莱。
 
断碑唐日寺,遗像晋时僧。
 
瓦堂如案平,金仙閟光景。
 
三月二十日出郊泛舟西津得予字
 
春日行郊坰,南风初唱予。
相携出城郭,著意买江湖。
句好从儿觅,杯乾任客呼。
长年足诗酒,此外复何须。
 
升元寺
看尽庵前手种松,草堂聊复少从容。
令人却忆骑驴老,悔不终身作卧龙。
 
 
十月过昭觉庭梅萧然已动人意因作二十八字
厌逐游人药市行,暂来心迹喜双清。
疏风细雨荒庭菊,便觉梅花暗有情。
 
题龙鹄山房
已作清时鸟倦飞,杜鹃更劝阿谁归。
似嫌住处犹城郭,不解推家隐翠微。
 
望川亭
潼川绕郭多名寺,都在少陵诗句中。
西上飞亭更奇绝,水光山色两无穷。
 
信相院水月亭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
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
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游蔡山
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
仿佛群仙宅,宫阙曜珠贝。
 
制胜楼
画省容台记并游,相思相望几登楼。
路长久叹音尘绝,事变迁惊岁月流。
合侍钧天终雅奏,却穿巴峡看横舟。
欲酬嘉惠须新语,老觉枯肠不奈搜。
 
 
升元寺
看尽庵前手种松,草堂聊复少从容。
令人却忆骑驴老,悔不终身作卧龙。
 
升元寺
升元古寺宝灵珠,照影东西与众殊。
本为仁皇贲潜府,岂知今日镇留都。
 
 
 
信相院水月亭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
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
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拥翠楼
淳熙元年九月尾,菊未落英梅破蕊。
从来两美难必合,今忽得此一笑喜。
人言地瘴物失时,进忌太蚤退苦迟。
老夫亦岂不自觉,姑与饮酒仍赋诗。
忍令芳草直为艾,封植嘉树宁少待。
夕餐九华可无死,却期老岁於吾子。
 
游蔡山
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
仿佛群仙宅,宫阙曜珠贝。
 
制胜楼
画省容台记并游,相思相望几登楼。
路长久叹音尘绝,事变迁惊岁月流。
合侍钧天终雅奏,却穿巴峡看横舟。
欲酬嘉惠须新语,老觉枯肠不奈搜。
三月二十日出郊泛舟西津得予字
 
春日行郊坰,南风初唱予。
相携出城郭,著意买江湖。
句好从儿觅,杯乾任客呼。
长年足诗酒,此外复何须。
 
升元寺
看尽庵前手种松,草堂聊复少从容。
令人却忆骑驴老,悔不终身作卧龙。
 
升元寺
升元古寺宝灵珠,照影东西与众殊。
本为仁皇贲潜府,岂知今日镇留都。
 
十月过昭觉庭梅萧然已动人意因作二十八字
厌逐游人药市行,暂来心迹喜双清。
疏风细雨荒庭菊,便觉梅花暗有情。
 
题龙鹄山房
已作清时鸟倦飞,杜鹃更劝阿谁归。
似嫌住处犹城郭,不解推家隐翠微。
 
望川亭
潼川绕郭多名寺,都在少陵诗句中。
西上飞亭更奇绝,水光山色两无穷。
 
信相院水月亭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
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
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龙 鹄 山

西山有佳人,惯踏山下路。晨吟泽畔风,午睡岩前雨。
莫使儿辈觉,损我岩壑趣。


登 金 山

金山何处好,四顾不相连。窗迥前无地,波澄下有天。
堂留三楚客,门泊五湖船。暝色关诗思,江笼两岸烟。



三月二十日出郊泛舟西津得予字

春日行郊坰,南风初唱予。相携出城郭,著意买江湖。
句好从儿觅,杯乾任客呼。长年足诗酒,此外复何须。


客  怀

寂寞三秋节,凄凉万里风。关河尽形胜,人物几英雄。
秦叶随流水,周禾满故宫。此心悬象阙,梦绕浙西东。

久客厌尘土,幽居怀翠微。只余清夜梦,长作故山归。
菊已开三迳,松应长十围。晨钟忽惊觉,犹有露沾衣。

壮矣府中县,索如城外村。墨池今扫迹,石笋旧余根。
风急汉弦断,雨多秦镜昏。新秋一怀古,情绪若为论。

雨意忽如此,客愁将奈何。出门谁可诣,掩卷独高歌。
尘世兔三穴,古人蓬一窠。区区奚足道,默默幸无它。

长忆在家好,已知从仕难。纷纷犹哧鼠,悄悄政栖鸾。
忘意蹑高位,敢言卑小官。世途真甚隘,怀抱要须宽。

 



升 元 寺

看尽庵前手种松,草堂聊复少从容。令人却忆骑驴老,悔不终身作卧龙。

升元古寺宝灵珠,照影东西与众殊。本为仁皇贲潜府,岂知今日镇留都。


观施氏芍药呈同游者

怪底吹残万点红,余妍都在此花中。攀枝未许风流尽,振袂还知结习空。
杳杳人谁赠南园,菲菲身恐堕仙宫。乞将新雨酬佳丽,始信青春不负公。


灵 云 岩

路转层冈十里余,武陵传者亦难如。昔年炼药仙人室,今日餐霞道士居。
洞外蟠花开锦绣,岩前石溜漱琼琚。猗欤灵气为时雨,可惜图经阙不书。


信相院水月亭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客怀》
年代: 作者: 李焘
寂寞三秋节,凄凉万里风。
关河尽形胜,人物几英雄。
秦叶随流水,周禾满故宫。
此心悬象阙,梦绕浙西东。
 
 

《客怀》

年代: 作者: 李焘
雨意忽如此,客愁将奈何。
出门谁可诣,掩卷独高歌。
尘世兔三穴,古人蓬一窠。
区区奚足道,默默幸无它。
 
客怀》
年代: 作者: 李焘
久客厌尘土,幽居怀翠微。
只余清夜梦,长作故山归。
菊已开三迳,松应长十围。
晨钟忽惊觉,犹有露沾衣。
 

《客怀》

年代: 作者: 李焘
长忆在家好,已知从仕难。
纷纷犹哧鼠,悄悄政栖鸾。
忘意蹑高位,敢言卑小官。
世途真甚隘,怀抱要须宽。

《客怀》

年代: 作者: 李焘
壮矣府中县,索如城外村。
墨池今扫迹,石笋旧余根。
风急汉弦断,雨多秦镜昏。
新秋一怀古,情绪若为论。

《鼎建金釜仙山灵泉古观碑》

年代: 作者: 李焘
臣堙独步转淦浪,□□□□□□阳。
风生□□□□□,紫气缤纷赛锦堂。
欲频了了载诗酒,总为超□□□阴。
幽胜若天香境万,□舍兴乐招掌爱。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巖,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未上,读书丹稜龙鹤山(或作龙鹄山)。十二年秋,始赴任。历官州县及朝廷史职多年。孝宗朝仕至同修国史,北宋典故,尤爲该洽。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寻卒,年七十,謚文简。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用力垂四十年,叶适以爲《春秋》之后纔有此书;诗文集五十卷,已佚。李焘诗,据《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其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李焘简介》相关的文章。

 

 

 李壁,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谥文懿。眉之丹稜人(一作丹陵)。生于公元1157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李壁仕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赐资政殿学士。李壁少聪颖,日诵万余言,词精练,文采飞扬,宰相周必大见其文,大为惊异,“谪仙李白之才也”,即召为秘书省正字,宁宗初升迁著作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开禧初年奉旨出使金国,大义凛然,慷慨陈辞,不辱民族气节,令金人叹服。次年,弹劾奸臣秦桧,讨伐金国奏章被皇上获准,进阶权礼部尚书,后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李壁一生著述近千卷,如《雁湖集》、《中兴奏议》、《清尘录》、《中兴战功录》、《临汝闲书》、《内外制》等。宋史《李壁传》称:“壁父与弟埴,﹝李焘、李埴﹞蜀人比之三苏”。今人方氏国佐有联曰:﹝方国佐﹞著书千卷,言精意博,宰相惊呼“谪仙才”:誓血国仇,沥胆披肝,金人叹佩“苏武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