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碑上的灵魂 文\雪瑶
(2011-01-12 00:28:35)
标签:
剧场前沿评论序雪瑶诗集蓝默 |
分类: 每月一评 |
刻在石碑上的灵魂
---简读蓝默诗集《睡在时间的门槛上》
文\雪瑶
一位2年多的诗友,一个没有鞋穿的孩子,一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这个冬天来得很早,也很静。到现在,已经下了好几场雪。按照诗人之家的传统习俗,元旦我买了几枝梅花,安置在书房的花瓶里,顿时屋子凭添几分诗意。天越冷,梅花却开得越温馨妩媚,屋子里香气缭绕如诗人的另一个魂灵久久周游在另一个世界。我一口气读完了诗人蓝默的诗集《睡在时间的门槛上》,我感觉他的诗宛如一只轻盈的蝴蝶,穿越诗神的领空,跳到了梅花的花瓣上,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映入我的眼帘;一首首动听的歌词萦绕在耳畔;一种种复杂的思绪涤荡着冬天。这就是诗人蓝默的诗集《睡在时间的门槛上》给我的印象:1、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艺术结合;2、思考人生,发掘真理,敢于直面现实,抒写人性的阴暗与光辉。
一、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中《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现代的自由白话新诗。五千年来,诗不仅美妙并有多种功能,以诗规劝,以诗颂功,以诗叙志,以诗传情等等。诗歌伴随着语言的成长而成长;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不管语言怎样变化,诗歌始终是一颗闪光的宝石,在人类的智慧中熠熠生辉。就像我们心中亘古不灭的太阳。准确的说诗歌是阳春白雪,她接近大众,又高于大众,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如同一面反光镜,诗人更像一个魔法师和预言家。诗歌语言永远是人类语言精髓中的精髓。诗人永远是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吟咏者及呐喊者。
如今,不知有多少国人抛弃了信仰的行囊,不知有多少诗人关闭了诗歌的乐园。有些人一味地模仿古典诗歌,有些人纯粹地模仿西方诗歌。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其共性和可取之处,但中国诗歌不能背离本土母语文化,不能远离唐诗宋词元曲的诗学高度,不能因为盲目模拟西方的诗歌形式而失去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现代诗歌从白话文开始,一味套用西方美学来解构我们的诗歌,逐渐失去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语言美,部分口语写作几乎接近废话。大多数诗歌已经丢失传统,文化和诗歌有她固有的根基。如今外国人很推崇我们的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人何由偏离本土。由于诗人所处根基和地域不同,模仿的诗歌有的扭扭捏捏,意象繁杂,轻飘华丽,文化底蕴缺失。因此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我们的审美标准不能脱离古诗词文化,现代经典诗歌更需要古典诗学和外国诗学相结合。诗人蓝默就是一位中西合璧得不错的诗人,他从小就热爱唐诗、宋词、元曲,他是一位从传统的诗歌殿堂中走过来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具有古典的韵律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下面这首《水》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很高的典范。
爱是一个纯净的字,用纯净的手,写在纯净的纸上。
(一)
淋湿了我的,也淋湿了你,爽性退了蓑衣,淋到一起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孤舟已远去,十年留一梦、弱水三千里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淋吧,杨柳岸边、红杏枝头、斜风细雨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
(二)
神女峰,三生石,江边伫立、岸头伫立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摘笠,西江望月水连天、玉碗美酒竹枝词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香山何意,菊蕊重阳将近,翠娥流云应记取
平平平仄,平仄通平通仄,仄平平平通仄仄
三生石、三生石,娥皇女英斑竹涕,湘水也依依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三)
独爱清溪,濯足濯目、濯心濯意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江汉虽广,扁舟可渡,心止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一转身的距离,清溪婉转,江汉迷离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很想很想你,慧心蕙质,绿意沾衣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人笔下的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诗人、作家、画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他是一位把艺术作为生命追求的作家,他对人性和生命的领悟力像水一样,具有融合、潜伏、摧毁的特性,在时间的天河上嫁接并源远流长。诗人在第一章节通过一个反复出现的“淋”字,寄予了自己一生坚定不移的梦想或艺术追求。第二章节揭示了生命的永恒性,诗人的笔触不再停留于表象的叙述,已经超越了花草、山水的灵动,他把人间别离幻化为“西江望月水连天、玉碗美酒竹枝词”。诗中“菊蕊、重阳、流云、斑竹和湘水等多个意象的出现把诗人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三生石又蕴含了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信念,让人们坚定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水》这首诗不但内容之实,意境之美,而且韵脚之美,平仄之巧。整首诗文笔婉约、凝重,大有古诗词之韵味。第一章节中“孤舟已远去,十年留一梦、弱水三千里/杨柳岸边、红杏枝头、斜风细雨”巧妙化用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丘崈“十年一梦长川吸”、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赵令畤“红杏枝头花几许”、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可见作者文化底蕴之深厚。整首诗熟练运用了古体诗的韵律,是一首把古体诗的韵律和平仄与现代诗的自然用语完美结合的诗篇。全诗很讲究压韵,仅仅使用了二个韵脚,即i和u[起(qǐ)、里(lǐ)、雨(yǔ)/立(lì)、词(cí)、取(qǔ])、依(yī)/意(yì)、止(zhǐ)、离(lí)、衣(yī)],韵脚用得很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读起来节奏鲜明,容易记住,形成对称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全诗的末尾平仄为: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整首诗的平仄如上。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
诗人蓝默的诗大多清新、自然、唯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容,容中有曲。《春意》就是诗人蓝默的代表作品之一。
几许淡云,闲逸
点缀,天的蓝蓝
数声鸟鸣
回荡在幽静的山林
我和你,在一起
赏泉听松
任溪流,写满心头
随意而来
安闲而去
清风盈目
翠意入怀
如水的目光
经意不经意间交织
一声温软
万籁俱寂
读这首诗,许多古诗句一瞬间涌入我的脑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诗描写的景物淡云、鸟鸣、山林、清泉、松树、清风使读者如置身于一幅恬静、温馨的图画当中,尽情享受蓝天、白云、山林和轻风带给我们的数不尽的美感、无穷尽的遐思、烂漫的享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生气,自然中有我,我中有自然,自然是我,我是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首诗被幽静的光芒所笼罩,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衷,诗人闲适的心境和美好追求,烂漫主义的思绪充满了这首诗的空间,有洗涤心灵之力。
二、敢于直面现实,抒写人性的光辉
1.思考人生,紧抱信仰
人是为了信仰而活着。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可以让枯树长出绿叶,信仰可以让蛹化成蝴蝶,信仰可以让盲人充满生机,信仰可以让诗人变得伟大。
一个民族需要诗人,需要敢于思考、有人性、有良知的诗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是否揭示真理作为衡量诗歌的尺度。真正的诗人勇于同命运抗争,他们为了发掘真理,为了把真相还原给大家,不顾一切代价。诗人蓝默的诗《碑》,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树长高了
屋檐矮了
对文字充满敬畏的祖父
从不允许糟蹋纸
没有人会笨到
剥了树皮刻上字
于是,一块石头遭殃,一群石头享福
很多牛,犁地
清风时常洗刷碑上的字
不知道他认不认识
翻书的老秀才,被打落牙齿
有时候,你不走路,路走你
屈子曰: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首诗首句“树长高了/屋檐矮了”表面直白,但揭示了生命在不停地变化,此消彼长,不管多么庞大的事物,终究会被超越的道理。“没有人会笨到/剥了树皮刻上字/于是,一块石头遭殃,一群石头享福”,从寿命上来比,树的生命短暂,石头的生命比树长,所以把字刻在石头上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树虽然会长高,但是会消亡,而刻在石头上后不会消失,这样石头便富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具有了文化保存价值。石碑具有石头的个性,冷静、顽强、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石碑也是诗人自己的映射。“很多牛,犁地”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有人忙忙碌碌奔波,而有人却坐享其成。“清风时常洗刷碑上的字”这儿碑上的字指墓志铭,即信仰或信念,有时候生活会让人退却,会让人改变自己坚守已久的信仰。“翻书的老秀才,被打落牙齿”就连知识分子都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候会受到猛烈的攻击和巨大的威胁。“有时候,你不走路,路走你” 可见生活之残酷,生活中有正义和邪恶的对抗和较量,你弱,他就欺辱你。最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这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既点题,又做总结,同时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为了真理,为了正义,为了心中的理想,一定会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虽然前方的路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相信我们的石碑一定会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唱出一首首美妙的歌、流出一股股清冽的泉水!我相信正义永存,正义不倒!
在这个缺乏信仰,物欲横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蓝默是怎样思考的。
楼房挤挨了天空
汽车挤累了城市
忙碌挤苦了人生
我挤出一点点时间
只为了短短的一句话
星星挤满了宇宙
人类挤扁了地球
城市挤窄了农村
我挤出一方小天地
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噪音挤破了耳膜
文明挤泯了本性
虚调挤垮了现实
我挤出半首诗
为我也为你
全诗仅用一个小小的“挤” 字贯穿,这种拟人化是作者的一种态度,它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大肆搞建设,交通过分拥挤,人类盲目生活,人类随意利用和开发地球资源,污染现象极度严重,农村城市化进程过快等一系列想象,而我只能“挤出一点点时间/只为了短短的一句话”,我只能“挤出一方小天地/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只能“挤出半首诗”。最后一段中 “ 文明挤泯了本性/虚调挤垮了现实”诗句是对造成前面现象的原因分析---盲目追求所谓的“文明”,也就是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而置子孙后代的发展于不顾。“短短的一句话”即这“半首诗”,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强烈呼唤。这难道不是一个可悲的问题吗,这难道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吗,这难道不是全世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存、社会、地球、城市、资源等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号召全人类赶快行动拯救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控制好发展的进程,适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化、可持续发展,表现了作者博大的人文情怀。从现实社会意义上讲,此诗积极反映了当下的时代精神,批判其阴暗面,这是诗人做出的一种道德追问。诗反映时代前沿精神,刻画我们的真实心理、精神面貌及生活现时现场。同时反映国计民生社会真相。这种现象在诗人蓝默的诗中随处可见,例如《石头、农民工、梦呓》、《十字路口,我要发疯》、《关于石头》等。对于这些很严肃、很深刻的问题,诗人是这样认识的,“天阴了还会晴/天黑了还有天明/风风雨雨飘零/我们,收好火种……其实我们身无分文/我们徘徊过黑暗/我们也将走过光明”(出自蓝默《诗笺》)看来,诗人始终是清醒的、乐观的、充满信心的!
诗人蓝默的诗歌诞生于传统,成长于大自然之中,是精神的最高表达,饱含了真理,包含了很多的人类经验,洒满了人性的光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理解和共鸣,他的诗歌能养气,能洗心。这种“古典与现代结合,揭示真理” 的诗歌尝试注定会去糟取精,缔造诗歌的价值,因为诗歌的技艺和形式不是来自人为的熟巧,而是有一个更高的源泉,那就是真理。诗人蓝默一直保持着一位优秀诗人始终保持的警觉,他用诗性寻找理性的光茫,他的诗开拓生活的荒凉,他的诗以自由的高度探索道德,一个在石碑上刻灵魂的诗人,注定会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