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莹:“在校园里驾起诗歌的桥梁”

(2010-08-04 09:43:13)
标签:

转载

                                  “在校园里驾起诗歌的桥梁”

                    “第三届星星·全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成都举行

    文学报成都讯   7月27日,由《星星》诗刊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四川省成都开营。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龚学敏、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年轻诗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参观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并开展诗歌讲座、诗歌诵读等活动。

    据悉,这已是《星星》诗刊举办的第三届诗歌夏令营。自创办以来,诗歌夏令营已聚集了一批中国高校爱好诗歌的年轻人,参加过前两届活动的一些年轻诗人也已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夏令营对年轻诗歌写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扶持校园诗人和繁荣校园诗歌,为未来诗坛储备并选拔后备力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本次从两百多位报名者中选拔出来的17位校园诗人,基本出生于1985年至1990年之间,可说是中国诗歌的最新鲜力量。

 

                              “校园诗歌是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

    夏令营期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风头人物的诗人李亚伟和潘洗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

    提起当年那段不可复制的校园诗歌热潮,潘洗尘仍然十分唏嘘。在他看来,校园诗歌可说是当年新诗革命的发动机和引擎:“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中,有相当活跃的一批诗人聚集在校园里。在当时,诗歌写作还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写诗的人会被旁人看作异类。但大学校园里还是有上万个诗社,上千种地下的诗歌刊物,还是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大学生写诗。”他在大学时期主编的《大学生诗坛》,没有任何发售渠道,就靠全国各地高校学生自发的订阅,一份一份地通过邮局寄送,但每期都要发2万多册。“80年代的校园诗歌活动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作了组织上理论上的准备,如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中共的长征。”潘洗尘表示。而那批在风起云涌的校园诗歌运动中崭露头角的诗人们,如今大多已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

    但这样的风光在今天的校园诗人们看来已经如果传说。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褚平川忍不住说起自己无法寻到同路人的苦恼:“刚开始写诗歌,我感到很孤独,就想寻找一个同样写诗的人。但我走遍了学校所有的论坛,去了学校的文学社,就是没有人写诗歌。”为了寻找同伴,他各个论坛发帖,自己办了份报纸,但三年下来,他还是没有在学校找到另外一个写诗歌的人。“河南全部高校里写诗大学生我几乎都认识,总数不会超过30人。我很想和别人讨论,写出诗歌想去和别人交流,但就是找不到这样的人。”这个孤独的校园诗人有些失落。在他看来,自己所看到的情况或许是全国数千所普通高校的普遍状况。

    相对于理工科院校诗歌的萧条,北大、复旦等老牌综合大学因为拥有五四文学社,复旦诗社等传统文学社团,有倡导校园诗歌写作“未名诗歌奖”等奖项的设立,诗歌写作者们的交流会频繁一些。但作为复旦诗社的第31任社长,营员徐萧也透露,复旦诗社也曾有过全社团只剩一个人的尴尬状况。近几年来,因为有“80后”诗人肖水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几个诗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在南方”诗歌奖的设立,复旦诗社的活动才逐渐恢复起来。

    如何在诗歌和学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这些校园诗歌写作者们在考虑的问题。17位80后、90后的校园诗人大多非科班出生,他们分别来自医学、历史、外语、地理等各个专业。海南大学的张波就感慨,“写诗歌要安静。但是,在当下的大学中,我们会面临各种选择,选择一首诗,还是一等奖学金?写作要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放弃其它所有来写一首诗歌,这样做值不值得。这都让我们很挣扎。”

    而夏令营的相聚让这些苦闷的校园诗人有了倾诉之地,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打成一片,说诗歌,说生活,惺惺相吸,或者说,同病相怜。“我们内心其实很渴望与来自另一片天空的诗者把酒言欢、踏歌高吟,却太少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诗与他人。我们只能作为一个个苟延的诗歌创作个体,在自我的世界里挣扎与追寻。这样的相聚让寂寞的内心感受到,在诗歌追求道路上,我们仍有同路人。”来自四川大学的高佳嘉这样表达自己参加夏令营的心情。

    聚会的意义当然不仅如此。作为夏令营的主办方,《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当然会比这些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校际交流十分频繁,在促进校园诗歌的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而现在中国大学的诗歌,缺乏的是校际的交流,每个大学生出一窝仔,各不相干。让各所大学之间,而不是单单是一个大学内部,形成互动,就是我们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初衷。来自全国的校园诗人,今年一拨,明年一拨,不是夏令营结束后就各奔东西,他们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沟通,形成校际与校际的交流。”

       

                               “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

    在与这些年轻的校园诗人交流时,梁平和潘洗尘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表示担忧。作为北大“未名诗歌奖”的评委,梁平发现很多学生的诗歌作品“像得一塌糊涂”:“很多诗歌‘很臧棣’,‘很胡续冬’,但是,80年代的诗人,都是写各具个性的作品,一本诗选中,隐去各人的名字,照样分辨得出来哪一首是北岛,哪一首是舒婷写的,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而潘洗尘也担任各种诗歌奖项的评委也有同感,“最近20年可说是诗歌复制的时代。那些年轻的诗人,每个人从技术上都已经无可挑剔,但就是看不到谁有鲜明的个人气息。这可能是当下年轻诗歌写作者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经验的类同,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们,经历的童年大部分千篇一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众多的年轻诗人面目模糊,无法脱颖而出。“北岛、舒婷,包括第三代诗人,他们都是二十几岁就已经在中国诗坛上有了一定位置,相当于现在87、88年出生的孩子,但80后诗人中,真正能够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却非常少。”潘洗尘表示。

    为此,梁平也告诫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校园诗人:“你们一定要摈弃复制和模仿。无论是面对你们的老师,还是面对诗歌领袖,不要复制,不要近亲繁殖。各个大学的人汇聚在一起,要写出各自的特点和特性来。”

       

 

本报记者 金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