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坛也是名利场(作者 北城)

(2010-06-29 23:15:43)
标签:

转载

 诗坛也是名利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012d60100gno3.html) - 转贴《诗坛也是名利场》,向真实的北城敬礼_荆州吴开展_新浪博客

 

   北 城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描绘出了一幅幅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众生相。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仍然活着,灵魂化成一群生殖力很强的植物,在世界各地繁衍扩散呈蔓延之势。信奉“功名于我如浮云,金钱于我如粪土。”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谁能真正放弃名利。追求名利是人的本能,人们关心的无非是对待名利的态度以及取得名利的途径。名利肆意滋长,既有本身的因素,更有环境的纵容。名利是个大话题,包罗万象,诗坛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的诗坛,尤其是新诗坛,是文苑中表面热闹实则最荒凉的一处所在。《诗刊》主编叶延滨曾说:“诗歌杂志不算读者最多的杂志,却是投稿者最多的杂志。” 很多人争着投稿发表,写诗的人比订阅诗歌刊物的人还要多,构成了非常滑稽的现实。诗歌刊物艰难地行走在尴尬的境地,从“名”上来讲,没有名气的诗人,作品很难发表,即使写得很棒,也鲜见给予重点推荐。从“利”上来说,通过办大奖赛、培训班、出增刊敛财的不在少数,在正刊中以出地方特辑的方式收取费用的也很普遍,更有甚者,有些正规刊物连稿费都取消了,比如《诗选刊》。除了维持自身蹒跚前行,这些举措有助于从实质上赢得读者好感、提高发行量吗?
    名利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有了名,利自然就来了。赵丽华是通过其诗被恶搞成名进而迅速窜红全国的,她自己甩手扭腰抹泪装成一副委屈受害的样子。事情发展到高潮,她还饶有兴致地在博克用两三句分行的话组成的“梨花体”回击,她这样做不是暗示自己就是幕后的策划者,就是故意纵容、引诱这一事件再向纵深发展。赵丽华是一个想进入诗歌史的人,现在来看,她无非是以诗歌事件而载入史册的诗人。必须指出,“梨花体”进一步击碎了人们对诗歌的失望情绪,加重了大众对诗歌的误读误解,让诗歌成为一种非诗的可笑的文体,类似于人兽杂交,生出来的怪胎招来一浪接一浪的嘲笑。赵丽华出名了,比马丽华还出名,不管怎么出的名,反正人家的诗歌更好发表了,约稿和稿费自然也就更多了。
    就在赵丽华出名的2006年,《诗选刊》悄然去掉了赵丽华编辑部主任的名字。不过该刊的征订广告也用了恶搞的方法,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诗选刊》征订广告:恶搞自己还是色诱读者?发在博克给予了诚恳的批评。所谓忠言逆耳,该刊一位编辑的肝火被此文点燃,斥责我并要求删除此文,我没有同意。之后我从未向该刊投稿,我认为投了也不会再发表,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情过去一年有余,一家刊物的编辑告诉我,他们为《诗选刊》组的一期稿子,由于编辑不守约定,惟独把我的诗无情地刷下来了,还好,组稿的刊物实在看不下去,主编同意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并且还有稿费,我听了心中五味杂陈。戏剧性的是,《诗选刊》主编在就中国新诗现状答记者问时说:“这么多年,我对编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宽容!这两个字是出好诗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自称关注好诗也关注诗歌事件的主编,而诗歌事件本身,我的理解是和你折腾的欢不欢、猛不猛、引不引人注目有关,不一定与好诗有关。我说话太客气了,在诗江湖,伊沙忍不住破口大骂:“《诗选刊》叫《诗神》时就是狗屎!”
    我的一个诗友,写诗已有20余载,产量很大,投稿不多,在大刊发的诗很少。我在最新一期《星星》诗刊上看到有她的名字,就问她,她说去年投了一组,不知道选的哪个。我说如果是你的作品,应该提前收到书面通知的。她说没收到通知。我告诉了她编辑部的电话,她打过去问了问然后回复我说是她的诗歌。编辑部称以前的一个编辑不干了,忘给邮寄用稿通知。在电话那头,编辑说她投那组非常好,但是因为是新面孔,新人只能发一首。这是典型的重名不重文,她感慨到:你没发现吗?好多刊物都注重名气和关系。说完她又自我安慰道:我和谁都不认识,自然投稿能发一个就不错了。不仅是《星星》,很多标榜推介新人的刊物,虽然在诗歌栏目发了一些新人佳作,也不忘在头条二条拉来几个所谓的名家装装门面。刊物上翻来覆去,总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读过他或她的大作,但知道人家很“著名”了,总是露脸,换谁也会“著名”的。
    我曾向《中国诗人》的电子邮箱投过两次稿,自我感觉不错,但收到的都是“此稿不适合《中国诗人》选用,请另处理。谢谢支持!”一句话的退稿信。我在该刊的论坛提出质疑,我说:“感谢回复,这是第二次退稿,只是拒绝而没有理由,希望告知原因?为什么不适合?否则这样太草率了吧,尤其对于一个名刊来说。希望谢谢支持不要停留在口头。”我收到的回信仍是“此稿不适合《中国诗人》选用,请另处理。谢谢支持!”索性我把它贴在了该刊的论坛,上午贴上去,下午就被删除了。我觉得,该刊编辑一看不是名人投稿,是没有时间和兴趣看投稿内容的。他们需要的稿子,需要发表的诗人,早就内定了、约好了,稿子也会发到编辑的个人邮箱。为了验证这一点,我第四次给该刊发信,这次主题只写了投稿两字,内容是空的,但几日后的回复还是一字不差:“此稿不适合《中国诗人》选用,请另处理。谢谢支持!”真是可笑可悲。在天涯诗会,一个作者写了一个叫《这样的诗竟可以发到<中国诗人>上来》的帖子,时间是2006年11月8日,他在一组8首的诗歌前面特意写了一段话:“好久没有发过诗了,这次我拉点关系,发了一个组诗在《中国诗人》上,虽然是靠了一点不正当的关系,但我也发现我的并不是最烂的诗。不过,我可以肯定,这两年多来,我在创作上根本没有一点进步。”客观地讲,类似现象绝不仅仅出现在一家刊物,只是一般人不好意思说罢了。
    出名不易,很多人为此绞尽脑汁、寻觅捷径。11年前,我写过一篇微型小说《王弟》,说的是初习写作的王弟,却连连在大刊发表大作,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日在某文学报又见王弟大名,其作字字珠玑,令人刮目,后文坛颇有造诣之李兄揭秘,原来王弟与文坛某名家同名之故。小说是虚构的,但现实却真有类似的故事在上演。假做真时真亦假,借助网络,频繁活动,冒牌货居然比真品的名气还大,出席诗会、撰写评论、频频发表一般化的作品,有人追捧为大师、舔屁股挠痒痒,高呼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不在少数。而真正的名家,特别低调,不张扬、不招摇,所以读者以及有些刊物真就把两个混淆成一个了。这样的人,如果点名的话,恐怕不只一个,也不是个案,应该受到的也不仅仅是良心的谴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其中说不定还有利益的驱使呢。
    余光中先生说:“没有了诗歌我们的民族就没有了感情!”,这里的诗歌指的是“感动、撼动、惊动心灵,带来温暖激情、烛照灵魂”的好诗,否则,就无法让这个民族充满湿润的感情。一首诗,发表不发表不重要,它的好与坏,是不应当附加任何条件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也写诗,出过诗集,编过诗歌选本,他的诗远远达不到他职务的高度,但大刊名刊还是以发他的诗为荣。诗以名贵,不敢说其的诗质量差的人老练地换了个说话,比如《中国青年》有人撰文说:“李肇星写诗意义不在于诗歌艺术本身,在于提醒外交官乃至所有的国家干部:我们每个人都是汉语的载体,我们应该用优美的汉语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去赢得广阔的世界。”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试问有几个干部读诗呢?
    诗歌是个名利场,我好长时间,没有写诗的欲望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