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几个同事聊天,从一个12岁美少女与一个24岁的成年男子恋爱的事情,讲到孩子教育,讲到对爱情,伤害等等一系列问题上。
直观的反映上,对于这样的爱情,家长,尤其是有女孩子的家长一定是站在对立面的。他们会说,这样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以后,为了孩子不早恋,一定要设法设防。提前预防。作为家长,这样的思路可以说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当然,尤其的国内的家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早恋首先反应在脑海中的是影响学习,然后影响升学,然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体面的收入与生活,房子,车子,巴拉巴拉,,一连串的坏连锁反应在等着,咽下苦果呢。确实也是如此,在现今的社会,这样的问题都是实在而深刻的。
好玩的是,当知道这个女孩子是加拿大籍的时候,家长总是会豁然开朗起来,外国嘛,可以接受。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对话,引人反思。如果是国外,早恋就不是问题,即使在保守的中国家长眼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爱本身没有问题,看发生在哪里。
那么这样的爱,如果是海外就可以呢?大概,又是回复到最初的恐惧来解释家长的心情吧,大概在海外的话,读书,升学,考试这样恶性循环似乎不存在。于是早恋似乎也就可以接受了。所以,从深度来讲,不是对这样的爱的恐惧,而是对于中国式生存恐惧。
在这里,我倒是不对早恋表达认同。只是我们需要反思,因为“爱”创造的共同“生活”和“发展”什么是我们的最简单问题?独生子女时代,剩女时代,婚姻与爱情饱受考验的时候,闪婚闪离密集的时候,情感交易与物质兑换的时代,如何指导下一代去爱?家长如何理解什么是爱?是一场固定格式的表演,是合法婚龄的互相做戏?家长们能够期望的下一代爱情是什么?
说白了,期望孩子有怎样的人生?如同偶像剧刻画的完美,事业有成,稳定,20多少岁纯洁白纸嫁白马王子,然后呢,从此幸福?实际上这样的臆想和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们的人生都不可能按照这样完美的规划去走。
尤其是在爱情部分,什么样的时代都会遭遇各种不同的情感遭遇,就好像数学题,你是必须要有解题能力的,而不是只有一个公式去面对复杂人生。而解题能力,不是某天背公式就能学会的,自然开窍的。那些都是像贝壳孕育珍珠一样,一次一次的磨砺,一次一次的领悟才最终获得的,有些悟性本来就是要通过痛,伤害才能开窍的。才会具有的。
恰巧,我看见这样一段话:“带有感情冲击力的事件都能带来精神的成长。我有佐证,失恋一次,人就成熟一回。”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无痛,无感,没有伤害,不过是一次标本制作,而不是人生体验。但现在的家长都设法把孩子装进保险箱去,哪怕是爱,也最好是无菌无害,但实际上呢,爱本身就是病毒,就像汪峰歌里唱的,没有爱就没有伤害。实际上,无论家长如何努力,下一代都必须经历只属于他们的爱恨情仇,即使因为缺乏爱的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爱的体验,是无法被任何外力改变的。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20几岁的时候,突然就学会恋爱。而且一次就幸福终生。这是你想象的人生,实际不存在。真实的人生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不妨回到最初思考,对于孩子的人生的理解,
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对这一问题的现代解答,大约1983年由女性哲学家Agnes
Heller给出:美好人生有三个维度——自然禀赋的充分发展,正义,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的情感联系。
人与人最佳的情感联系,原来才是人生最关键的体验,而不是工作,学习,房子车子!
所以,这样来看孩子的人生,换个角度,理解大概不同。如果能多些经历,多些领悟,学会人与人直接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大概才是真正美好的人生吧,也是现实的人生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