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新文章,谈及学生对于35岁的构想“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这样的话语听似极端,但又何其耳熟呀。
多年前,一个刚刚到深圳落地找工作的男孩子,几乎说过完全一样的话。在他的眼里,只有中信*树湾的房子是可以考虑的住所。其他的房子都是很差劲,不入他眼的。而他听到即使差劲的选择也动辄数百万时,很不屑的认为,自己在30岁以前一定可以实现,否则,就。。。。不脱离平凡,简直不可能!!他对于车,对于孩子等等都有“自己的目标”。我当时的感叹是,你不是被工作累死,你会被自己累死。
这样的年轻人又哪里少见呢。说起人生理想,他们都很自然的与房子,车子,票子挂钩了。这个社会无孔不入的物质主义早就取代了课本中描述的种种美德与理想,
这个案例中的男生,遇见我们善意的规劝的时候,反击我们是在打击他的人生理想。转眼多年后,身边类似的案例从没有间断过,当房子,车子,成为一个个社会中坚分子的每日起床号角的时候,这种社会的动力难免让人觉得悲凉。
某些具体的物质称为脱离平凡的符号,且不论,35岁前,实现的可能性,即使实现了,就不平凡了?那么满大街的车主的,房主为何自称为奴?而且当你开车的时候,你才发现在这个群体,你又多么
的平凡了!住房的时候 ,你才发现,你原来是深陷包围的平凡呀。
梁晓声的文章中,对比了中外平凡人的心境之不同,文化差异之巨大。感叹在国人心目中 对于平凡的厌恶与背弃。
实际上,无论哪一种平凡,在现实生活里遭遇的痛都让我们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背离平凡。就拿求学来说吧,平凡的孩子就遭遇了学位难求的事实,一张条子才能换成一个名校的坐席。一个殷实的家庭总是能在关键机遇的面前用钱为孩子铺出一条路来。
在中国熟人社会是靠利益均衡的博弈实现的,交换成功的熟人社会里面,权力与物质之间,机会与财富之间路径都简洁明了。我想所有人在面对着“有事求人”的情况的时候,尤其感叹平凡人之痛。
小病需要入住医院,第一件事情就是遍寻朋友,问是否有关系。这似乎成为国人思维惯性反映。如果没有关系,没有铺路,任何正常的,本分的要求都变成奢侈。所以,摆脱平凡就是唯一出路。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梁老师如是说。
不平凡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社会里能挤占更多的资源,不平凡的生活方式意味这不同的出发点,车,和房子,这样要素形成更多的不平等,代表着不平凡所能显现出来的差异,所以成为年轻人们的人生追求。
说这样的憎恶平凡,其实说明了我们的基础多么薄弱。建基于物质的改变,成为这30年的主题,对于平凡的真意,或者敬意那是一轮的命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