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人的身份焦虑

(2011-03-28 09:53:49)
标签:

湖南卫视

相亲节目

深圳

情感

 

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的一个相亲节目,一个28岁的自信的男嘉宾登台,他开跑车,住幸福里(起步价500万左右的房子)虽说自称千万负翁,但颇有几分成功人士的自得。他的每一句话语都透着张扬的自信。生意是自己,不是富二代,靠自己打拼。照顾父母,家族里的脊梁,收入是支出的三倍。(也就是解释了千万负债说负得不是债,而是实力)。在这一段个性张扬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精彩的插曲。如下:

大家听完他的自我介绍后,李湘问道:你是哪里人呀?

自信男答:深港人!!

李湘不解的问到:哪里人?

自信男说,深港就是深圳香港一体化。你不知道?

李湘:喔,不知道也。

李湘说,你户口是哪里的。

自信男说:深圳的。

李湘:哦!

此段对话听起来颇为好笑,出自一个自信爆棚的自信男之口,可谓意味深长。也引人思考。一个自信,得意,拥有社会普遍意义上“成功”身份的人,对于自己的户籍身份的此种太极,是否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卑呢?明明是一个居住在深圳,家在深圳,事业在深圳,户籍在深圳的人,却硬是牵强的攀附上哪怕一点点的“港”味.那么用力过猛,且痕迹深重,这正是他对于深圳人这个身份的刻意回避,以及对于自身定位的彻底焦虑吧?一个站立在深圳城市之巅的年青“精英”尚且如此,那么这个城市里更多的普通人,是否会更加不自信,从内心里对这个城市缺乏身份的认同呢?

过去深圳楼市推关口物业的时候,总是会详细的描述楼盘距离香港的路程,哪怕用上直线计算,或者硬把车行时间算成步行时间,总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来刻画自己楼盘是多么接近“香港”。其实是过关关口。那时候这些宣传是针对香港客户的,多为港人内地置业,因为涉及两地往返所以接近香港成为一个主要因素。但是过了10多年,在深圳楼市上,在一些远离港人置业的关口,甚至是一些新区域物业还是在宣传楼盘与香港的某种“暧昧”距离。例如后海,前海区域,售楼员总是在勾画几年后什么港珠澳大桥,什么深港金融中心的图画,说着与香港距离的如何近便,如何“融”入香港。而这些楼盘的的客户不再是香港人,而是大把大把的深圳人。于是,工作在深圳CBD的人士却住在车程半小时的未来“深港金融中心”的蓝图建筑地址上。而似乎枕着靠近香港的梦更可以安然入睡。

如果打开深圳的主流报道,深港一体化很是热闹的话题。但是反观香港的媒体,几乎看不到相关内容,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说的更多的是“北上”,而不是:“深港”。香港正一股脑儿的与上海死磕未来的金融中心之站,即使是市民的不得已确认只是国内“一线城市”。但似乎也只有京沪相关。

这好像一场恋爱,一头心急的准备嫁妆,而另一头其实在挑挑选选的面对相亲对象。

说回楼市,即使离香港地理边界很近,其实离“香港”还是很远。沙头角算是“香港”?地缘上是,只是在香港人的定义中,沙头角更像是深圳。同理,很多深圳高层豪宅眺望的米埔新界,其实也是深圳人所谓的香港。而在深圳豪宅区红树林对面的是香港的天水围。那里只有夜与泪。(看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明白)。

深圳人的这种不自信,也许有着城市自身的尴尬,这个城市本来就是依托与政治而生,成长在夹缝的地缘政治的环境里。而紧紧依托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作用,很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大量来自各地的移民在短暂的时空里,没有塑造什么统一的身份认同,而仅仅留下了“无常”的变化。

深圳需要沉淀,而沉淀需要时间,在新填的填海区域,高高的新楼修建都来不及等上10年的软基沉淀,那么心里的沉淀,恐怕更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