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告诉内地朋友,我认识的一个香港小孩,有70对耐克的球鞋,鞋盒摆了半个房间。而这个孩子只是香港普通的家庭的小孩,每个假期他都会去日本,韩国采购球鞋,而开学后,会与同学间炒卖不同款式。而且他和周围的很多朋友对此乐此不疲。而他就是”港孩“之一而已。港孩还有其他迹象,一种是香港出现一些适龄青年毕业后即成“宅男”,自动与社会隔绝。自动“双失”,他们可以不吃不喝的打机,即使刚上班几天不愿“返工”,而由父母代为出面辞职,办理手续。还有一种典型现象就是,各种针对补习班老师“明星化”,“偶像化”风气,补习学校成为“追星地点”,而学生穿成“洛丽塔”或GPSPLAY的样子去上课也成为常见的事情。
在如雷贯耳的“港女”和“港男”的头衔之后,现在香港出现的新动向,一代“港孩”诞生,其凶猛来势大有取代前两者,成为香港新的物质时代代言人的角色,物质化与漫画化的”港孩”的出现令人担忧。
究竟港孩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反思20年来的生育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这一代的港孩,他们的父母多为60年代以后出生的“精英时代”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了香港经济起飞的阶段,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承担了社会主流的责任。也是第一代“优生”思想下成长的港人。他们大多晚婚晚育,讲求生活质量,对于生育是讲求计划性和家庭规划的。于是他们的生育过程和以往的华人世界的传统思维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而也是很多西方教育观念在香港的践行的样本。为何这样的父母却产生了港孩一代你?
物质的丰富是这个时期的特质,很多家长还是社会的主要贡献者,于是出现了由家庭佣工带大的港孩。据调查,约90%的孩子是由家庭佣工照顾。父母忙于工作,创造财富。这造成了孩子在建立世界观时期,对于物质与家庭关系的错误判断。从小就对于物质有非正确的判断。
与佣工的相处毕竟与父母不同,不少父母因“愧疚感”而要求佣工对孩子“好好照顾”,这样就变成没有底线迁就和放任。儿童时期就养成被“好好照顾”的感受,所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很难有学习自立的机会。
因为西式教育的普及,父母往往都接受了新观念,即“与子女做朋友”,而这样的观念使不少父母在教育中缺乏威严,过于宽容,对于子女的缺点采取放任的态度,以为这就是“开明”。这样子女的“公主病”“王子病”也被视为“个性”而被接受。忙碌于工作加上思想上放任个性,于是港孩的土壤形成。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使用物质奖励这个办法去激励孩子读书,假期就国外旅行,测试成绩好就奖励最新款电玩或者名牌手袋,于是孩子对于物质的要求自然而然的代入成人生活,成为狂热追求物质,追求奢侈品名牌,就不再有其他动力。甚至很多孩子已经成为无名牌不欢,除了名牌对世界其他事务都缺乏认识的地步。于是年轻人之间炒卖名牌成为一种社会谋生手段。也算是社会一景。父母的时间亏欠被物质填补,成为一种情感替代。于是强烈的物质化生活成为孩子世界的唯一方向。
港孩与内地8090后的教育背景也很相似,内地的一孩政策下,不少家庭也是在物质较丰富的情况教育下一代。内地的富二代成为一种典型现象,而香港的“港孩”也成为社会的一个问题。所谓“资优”教育,不是物资的优越,而是从孩子儿童时期的资质的培养上采取更为优质的教育,责任感,社会承担,勇气,爱心这些资质是对于孩子来说重要性超越物资和考试成绩的。只是我们的家长太喜欢用外在的硬性指标趋衡量是否优质,而孩子的品质是当成年后觉得其命运选择的关键,又往往被父母忽略了。于是当孩子成年后出现“物质化”“逃避社会”等毛病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合适的解决办法了。
“港孩”在被传媒口诛笔伐的时候,也是我们思考,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内地更为广大的9000后孩子成长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