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的灵魂之“术”

标签:
阿凡达最后的武士剧评灵魂杂谈 |
《阿凡达》的灵魂之“术”
《阿凡达》看完,如果说震撼,动人心魄,说高科技如何让观众迷醉,那么我只能拾人牙慧。重复无数观众的感叹。阿凡达考验的是心脏承受能力,如果喜欢飞翔的感觉,在3 D的世界里让你也仿佛生出翅膀,在红火的魅影鸟兽的肩膀上俯瞰壮丽的大自然。那些悬浮的山,那些藤蔓缠绕的参天大树,都是超出想象的美景。
这是一出寓言,写给所有地球人的寓言,它让我想起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这是一出对所谓文明的反思的电影,甚至是对新大陆的那片历史记忆的反思。这和当年的《与狼共舞》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而在电影的视觉上却已经是千里之外。不过有其真正打动人心的内核,这部电影才不流于仅靠影像哗众取宠的几枪。视觉感受都流畅,情感交代的自然,细节设计上符合“讲故事”的节奏,从技术上这已经是巨制。何况这种深层次的人类自觉和反省的情感,这种人性深处在追寻的价值观,更是让电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看《阿凡达》感觉还是不同的。李大眼的博文把阿凡达的情节和中国的拆迁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嫁接,确实又那么合适。在香港,哥本哈根会议的海报和阿凡达的海报出现在一起,又更是具有时机合宜的组合。
影片里有一棵“灵魂之树”,她的根系连接着星球上所有的树木根系,连接着纳威人的祖先的灵魂和神明。也是纳威人最后的家园,和他们用全部性命保卫的土地。灵魂之树,我们的灵魂之树在哪里?哪里是和我们的祖先和神明联系的地方?是静夜里凝望苍穹的时候的心灵之地,是我们面对银镜时必须面对的那对眼睛。灵魂之树有她如光纤般闪烁的触角,纳威人用他们发梢的触角和她对话沟通,我们的触角在哪里??没有和祖先沟通,没有对神明的敬畏,所谓人类的文明原来如此面目狰狞。我们可以强大,可以自以为掌握了一切,可以向我们觉得“弱小的”“落后的”事物志得意满的骄狂和炫耀。
阿凡达的灵魂之术也许就是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灵魂之树在哪里?我们和神明和祖先沟通的那些纤维触角在哪里??面对自然,面对生灵,面对我们自己。
写此文的时候,TVB明珠台正在重播《最后的武士》,同样是对这种强弱新旧两种势力,先进的西方文明对已经显得‘落后’的武士道文化的绞杀过程,电影同样充满了对这些旧式文化,弱势的文化的向往,以敬畏的态度叙述。这样的反思在好莱坞的主流编剧导演那里从来不缺,薪火相传。当一种文化剥离其表面的强势,自动的自我反省的时候,也许就是她真正成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