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和小城间来了一次穿梭,目前时空还在转换中,头脑中各种影像很混乱,略感不适应。所以写东西也很乱。姑且乱写写吧。
过去的2009年确实如某评论讲,蔓延着“不差钱”的气味,现在人们谈及钱银基本单位为万,4个零以下的都几乎忽略不记了。中国各地情况一样,在不足百米的巷子里摆满了新车,从款式上可以判断都是09年的新车落地。很多拥有资源的人面上泛起酒足饭饱之后的满面红光。中国人不缺钱了,富足吗?还是缺些什么?这个疑问还是存在的。
昨晚的《面对面》的一次采访让我似乎找到我的答案。一个德国家庭,父亲是个老师,母亲是个主妇。家里的三个孩子成年后,一个选择了去非洲当老师,一个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服务,一个在中国广西最偏远的山村当老师。他们的事业有个共同点是:都没有收入。在中国的卢安客(中文名字)一呆就是10年,这10年他在缺医少药的山区遭遇过车祸,每月只消费100元,就是翻译所得也全部捐赠,他教育的孩子没有应试的本领,只懂得“真”,自发的维护“环保”,明白“合作”意义。他远离物质,每天吃红薯叶,和孩子们在泥滩里玩耍,没有世俗意义的成功,没有物质的包装,比老农还朴素的他说自己是快乐的。
这样的人面前,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那人性的光亮,引导我们找到缺失的理想。白求恩不是特例,卢安客也不是唯一。何况还有格瓦拉。为何在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中总有人愿意真真正正的为贫困和疾苦的人们送去希望?他们完全可以享受我们费尽心机算计,步步为营获取的所谓成功,自得的享受物质生活,甚至可以是标榜血统如何纯正的贵族。(现在的富豪们不是想法子和过世的清王室沾点关系吗?)可是他们却没有驾驶新款车以70迈的速度消遣人生,也没有在高尔夫或是庞巴迪机长宴会上和明星们眉来眼去。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
物质世界的诱惑为何失效?前面我写过的《炫耀就是缺乏》的观点,对于物质只有长期缺乏才会出现“穷凶极恶”的炫耀。不仅如此,在卢安客在采访中,思考他的家庭和教育观也许解答这个问题。(大意)他说当你全心的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是你的后代,当你全心爱你的学生,学生就是你的后代,当你全心爱人类,人类就是你的后代。
回想我们的教育里,也有爱。我们为了自己,为了父母而努力奋斗。成功者最多就是“光宗耀祖”为最高理想。对于社会,对于地球,对于人类,我们的教育却不涉及。所以我们耗尽时光,只在一个家族亲友为限的圈层里计算,我们用尽全力,达到的最高理想只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物质富足的生活。我们的视野之短视,我们的气量之狭窄没有这样的比较哪里衡量的出来。我们推崇的圣人之道不外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纷乱世事里“立于不败”的实用主义,但是更博大的胸怀呢?对世界对人类的态度??这个德国人让我们反思。
一切自以为是的成功在真正的“成就”面前是卑微的,无论你以怎样的优雅怎样的堂皇包装,都抵不过这个德国青年脚下破烂的鞋给人的震撼。死而无憾的人生才是值得,谢谢他给我上的这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