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名叫“购物狂”
(2009-08-21 09:14:49)
标签:
女性购物狂购物狂自白慕容雪村多数人死于贪婪时尚 |
女人名叫“购物狂”
佘诗曼在新剧里扮演一个为了名牌包,靓衫,名鞋而疯狂的“卡奴”,欠下巨债,被财务公司追数。为了还债,去财务公司做专业追数员(香港叫“大耳隆”)。
其实这样的角色以前张柏芝也演过,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购物狂”。无论是否觉得他们在表演时候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我相信不少女人都觉得她们演绎的就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自己。那个隔着荧幕就好像隔着商店橱窗一样,被购物欲望那些无数’蚂蚁”咬着的那个自己。
透明玻璃的橱窗可以说是现代商业的一个伟大发明,它产生的可视觉接触而却无法触摸的这种奇妙距离对于女性来讲好像是一种消费催命符,所以橱窗陈列成为西方很多商学院的重要课程。当然铺天盖地的广告,以情感的,视觉的诉求把女性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认知完全牵引。所以这些被商业营销武装得如此强大的商品,柜台前,面对它们的女性只能臣服。
消费学里有个专业名词叫“交易后思觉失调症”,是指人类在产生消费行为,完成交易之后,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里,简单说就是买了就后悔。所以购物行为有的时候就是一种交易前的冲动和交易后的后悔自责组成的一些复杂的心理折磨。所以说购物是减压,不如说一种增压吧。但是女人们却真真的觉得购物可以发泄,可以纾解,可以放松。这是女性的独特功能?
过去看过英国那部畅销书《购物狂自白》,也被美国改编成电影。电影的结尾总是写购物狂幡然醒悟,把自己的所有“心头好”通过拍卖而用来还清欠款。开始“一身轻”的生活,好像只有不欠债其实购物狂还是可以心安理得。所以电影下,女人们又可以心安的购物了,因为总有理由让女人们找到消费的充分理由。
购物狂们,化妆品需要多张几张脸才行,每天8杯化妆水,包包狂就更多了,衣服和鞋对于很多女性来讲也是疯狂的理由。相信随着信用卡在中国的业务开展,未来的购物狂只会更多。
慕容雪村写过《多数人死于贪婪》,就是对购物狂的一种寓言式的警告。不过在多数女人看来,购物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动机的动力。
女人们,我们是那些跳动的商业世界里那颗最活跃的心脏,那里迸发出强劲的血液,为生活输入活力,让我们的世界绽放色彩。所以就是金融风暴,只有消费信心指数回升,那些政客们就可以不用失眠了。女人们功劳真大!不过要慎防这可颗心脏得“心脏病”,那可要人命。
摘慕容雪村数据:
DIOR的一种定制香水售价40万,换成纯净水,可以换40000桶,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300年饮用水.
Armani的T恤一件,售价7900元,相当于一个蓝领工人一年的收入,换成笔,可以让40000个孩子使用。
Chanle 一件皮衣7万元,相当于14000碗牛肉面,够一个壮汉吃8年。
菲拉格慕的鞋,单价5000元。相当于买10月份的桔子2吨。
百达翡丽的一个普通型号,约50万。买食用油,可买16万斤,等于一家三口用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