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罗京,然后是迈克,接着是季羡林,任继愈先生,最近网上对死亡的悼念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各悼念专题匆忙着尽展才华的各种文体。好像悼念成了一种时尚,不参与就是落伍。哪怕有的人说不出罗先生有啥感动人心的“贡献”,哪怕有人在6月26日前都不知道迈克唱过啥歌,哪怕有人在过去根本没有听过季任二老的名字。(我坦承,我过去就不知道任继愈先生,更不了解他的贡献。对季先生也只是多年前看过《人生絮语》,对他的专业贡献更是根本不知道,知道也看不懂。)但都不阻碍各人以“崇拜”“知音”的角度去表露自己对这些人的所谓感情。
过去的半个月,铺天盖地的都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有学者说过,死亡对于这个有争议的人物而言也许是一种“神化”,也有学者指出,国内的歌迷和迈克是有时差的,不仅是时差,语言,文化的巨大膈膜,使中国歌迷心目中的迈克其实是一个按照自己意识而“生成”的迈克。音乐可以超越语言,我们还可以理解迈克因为旋律征服了6月25日前从来没有听过他的歌的中国听众,但是怎么会对根本不在同一时空的他的其他传奇人生诸多评价呢。所以我们看见很多人写的悼念文章是“,我以前不了解,不关注MJ,但是我现在。。。。”谈及麦克的歌曲只是形容是天籁,但是连歌词都不知道在唱什么,等于在听萨顶顶(那种全世界没有的语言,自己才知道歌词的歌,首先声明我听不懂)尤其迈克是流行音乐,可不是谭盾,刘索拉那样的探索者。多少人赶上了这个时髦,但其实不是在记忆里伴随成长的迈克,而是死亡后那个臆想出来的迈克。也许是一种新生,是在6月26日,他的生命完结之后产生的。而季,任二老更是被打破他们这些学者最向往宁静,活生生的抬出来以供这些既不看哲学也不看梵文的人们以悼念的名义冠上大师或者泰斗,不管人家愿意不,不忘向对娱乐歌星一样的写几句“我支持你哦”。其实这些学者是否需要这样的支持?如果是真心支持他们不如去看看他们的书,(不一定是学术研究的书,看杂文也可。了解一下人家的思想,再来支持吧)。
谁都有权悼念,确实如此。不过按照自己的想象给死者冠以头衔,是否是死者愿意的呢。
他们的死亡成了一种情感消费,路人甲,路人乙,都在消费他们的死亡。也许已经有一些人在等待下一个名人死亡消息,好继续这场以悼念为名的情感宣泄。这是自我的感情宣泄的理由而已,与死者无关。而在日常生活里却对无数需要珍惜的情感冷漠而麻木,只在死亡之后给以崇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