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禅宗六祖

(2013-04-03 17:21:53)
标签:

禅宗六祖

南怀瑾谈禅宗六祖

文化

分类: 南师汇总
南怀瑾:禅宗六祖

禅宗六祖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化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名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念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的内容中心。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 的宗教形式、学弄以外,另开了一打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是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功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当时广东了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父亲曾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没有路费可以回老家,后代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父亲早逝,家里很穷,只有跟母亲相依为命。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砍了柴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位先生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直接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和心性的修养。惠能很好奇的问这个人,你读的是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耶!’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不认识字,也懂这个意思?’于是他建议惠能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从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湖北那么远,我又穷又没路费,怎么去啊?再说还有一个母亲在,我要谋生养母亲,不能离开。这个先生很有意思,也没有留下名字,他说我给你钱养母亲,你去参礼五祖吧!

两首偈子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对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就讲:‘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答说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样的。你去看《六祖坛经》,“獦獠”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国人“鬼佬”,其实就是“獦獠”两个字,指的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听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让他留下,但没让他剃度。五祖让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业障,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这样过了一两年,同学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都听到了。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讲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但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回廊墙壁上: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镜子上的渣子要时时擦干净,“勿使惹尘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没有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像镜子一样干净,不可使情绪、心理感觉落到上面。你们诸位问修养问题,这个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大家都在背诵,传到正在劳动舂米的六祖那里,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他问一个童子,你们念什么那么热闹?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师父年纪大了,他要传法下来,叫大家写报告,这是大师兄写的,师父让大家照这样修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下这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的自在的,“何处惹尘埃”!这一下整个庙子轰动了,当时那里也有好几百人啊!等于是一个学院一样。这个偈子传到师父那里,五祖走过来看到了,笑一笑不讲话,拿鞋把墙上的偈子擦掉了。

     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西方新兴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就是在研究生命自性,究竟有没有前生后世?生命以什么为本?又从何而来?研究自性的问题,就否定了一切宗教,也否定了一切科学,自己有个本体,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心性问题。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今天因为时间很短,我只提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够找这些书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谢谢。


录自:《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