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读苏浅(网上读诗人之九)
(2009-04-05 20:08:59)
标签:
诗歌评论 |
隔窗读苏浅
□小
有一点点神秘,有一点点诡异,有一点点率真,有一点点放任……这就是苏浅。
苏浅是个天才。这是我的想法。
缠绕在苏浅指尖或指间的,是语言的魔法。她喜欢彻底,因此,她需要破坏,她愿意把眼前的打碎了,再重新组装。苏浅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汉语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魅力。她让那些看似不能入诗的词,在她的诗句里鲜活起来;她给那些熟视无睹的词添上了陌生感,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使黯淡无光的语言、情境,突然之间,绚烂起来、灵动起来,让你觉得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隔壁之远》足以说明我这样的判断:
邻居在另一扇门后面
邻居在自己的锁里
邻居从不使用我的钥匙
只在薄薄的相遇与陌路之间
与我隔着墙
仿佛苹果,挨着梨
在惯常的熟视无睹的苹果与梨之间,苏浅看出了“隔壁之远”,她不是天才又是什么呢?苹果与梨,它们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它们都是甜美的果实。苹果与梨虽然生长在同一片果园里,成熟之后,也许还搁在同一只果篮里,但是,苹果不知道梨的甜如蜜,梨也不知道苹果的香与脆。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邻居——也就是眼下,现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恰当得无与伦比,至少,她如此的写法,是前无古人的。
苏浅是一个畅游在女性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诗人。她把女性视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作品,有很多。对于生活,她看上去,是一个安于现状且容易满足的小女人。《幸福》所描绘的,就是她这样一种心态:
选好大树,搭一个简单的窝
让我成为一只鸟儿
我要的,就是这样
一只鸟——
简单到,在树枝间有一个窝
有个双宿双飞的伴儿,和快乐的
一窝小鸟,一片蓝天
大树要“选”,“窝”却“简单”,耐人寻味。
苏浅对于幸福的要求,如她所说,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我也觉得,她所说的简单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在简单的后面,紧接着,还有并不简单的内涵:
多好啊,这说明我不但有了爱情
还有了生活,有了,生活的意思
有爱情,有生活,这是容易的事,是一般的要求,要有“生活的意思”,却不容易做到。在这里,苏浅故意将“生命的意义”这个沉重的话题从轻发落,写成了“生活的意思”。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颗不甘于庸常生活、从而对生命意义顽强地探寻着的心。
更多的作品,是苏浅对精神生活无限的追问与无尽的寻求。理所当然,女性的精神生活,低层次的,是对爱情的迷恋与吟唱,境界更高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在我能够读到的苏浅的诗作里,前一类作品,也有,后一类作品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
它带来铁轨,又制造了远方
它携带着窗子和人群
路过所有的我
——《火车》
苏浅描写的,是火车么?我觉得,它更像岁月。
下午,一天还剩下半天
太阳还余下大半个
——《逆光》
写的是太阳吗?我认为不是。在这些看似随意的诗歌里隐藏着的,是苏浅对人生对时光的感叹,“太阳”不是太阳了,是她自己。
在最高的山顶上
没有人说话,山谷的回音,来自另外的悬崖
而苜蓿在山下独自卷起叶子
它的忧伤
是牛羊所不认识的
——《十一月,一个人在山上》
这种让人再三玩味的诗句,在苏浅的诗歌作品里,举不胜举。
高处不胜寒。苏浅也有属于她自己的寂寞、忧郁、苦闷和彷徨,这是任何一个具有使命感的诗人都避免不了的。苏浅首先是个诗人,因为她并不局限于仅仅做一个女诗人,她所选择的,是做一个探求生命的目标意义或终极价值的诗人。我这么说还因为,苏浅具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该具备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文字对情感的节制能力:
想象一种可能的方式
打虎,但不醉酒,也不过景阳岗
路遇武松,就叫他兄弟,抱拳,问好
喜欢他,但不能脸红
一路婉转,相谈甚欢
他看到桃花,我想着猛虎
——《入画》
趴在窗子边
神情专注,看突然下起来的雨
我很想
也哭成这样子
——《很多年后》
也有谁
隔着窗子看我
很多年后
他仍然记得
——《很多年后》
全诗的第二节,虽然失之于直白,但由于跟第一节严丝合缝地衔接了起来,仍给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的感觉,仍给人留恋且沉思着、不忍离去的感觉。
我一直喜欢苏浅的诗。从我几年前突然读到算起,突然就喜欢,至今未曾改变初衷。我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肯定还会有人“隔着窗子”读苏浅,至少,我算一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懂苏浅虽然谈不上,但像我这样,喜欢读她作品的人,一定不少。
我与苏浅并不熟悉。仅只是,在我非常有限的阅读范围里,在我很偶然地接触到她的诗歌作品之后,在我心中,暗暗地多了一份对苏浅诗歌的阅读期待。
大约在二零零七年夏天,我偶尔接触到“博客”这个新鲜事物,也把苏浅的“博客”加成了“好友”。我可以很方便地,想读就去读她了。但我是个很少行走于网络的人,只在心情好并且有空闲的时候,才会偶尔地,四处去看看。印象中,苏浅在她的“博客”里,很少放诗歌作品,所以我也不常去。
我与苏浅未曾谋面,也不曾书信往来,可以说,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今天斗胆涂鸦此文,一凭兴趣,二乃自愿,三不会引经据典,所以,说得好不好,都是我自己的事,是我的水平问题,与别人无关,也与苏浅无关。我想,我如此的状态,也只能是“隔着窗子”,无法通透的了。
但是,对于继续阅读苏浅的念头,我还不想就此打消。
2009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