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七则

(2008-12-02 16:01:37)
标签:

散文

杂谈

 

发表于<西北军事文学>2008年6期

 

 

随笔七则

 

□小 

 

 

不说的人,他并不是无话可说,他只是不想说。反而是那些滔滔不绝的人,也许并没有多少是非说不可的。

做一个倾听的人,也许更容易一些。于别人,也没有什么害处。

我经常就是这样的姿势,这样的状态。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可以让别人忘记我的存在,让他们忽视我。在让人忽视的情境里,一个人,他也就回到了自我,回归了自我。人能够回归自我的时候并不常见。许多时候,我们都是游离于自己和自我之外的。我们扛着沉重的面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累的是身体,疲倦的是心,无枝可依的,是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的灵魂。

我为了什么而活?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我活着与我死去,到底有多大的不同?你能够回答自己吗?

我经常听人说到“无聊”这么一个词。我也常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我是活得让自己不满意,这才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我不满意自己,我很少尝试着,去改变一下现在的自己,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状态。

它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这就是隐藏在我生命里的,与生俱来的惰性。有时候,我会给它取一个漂亮的自欺欺人的名字:淡泊。扪心试问,天底下,芸芸众生之中,有谁是甘于淡泊的呢?谁不想呼风唤雨,不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呢?仅仅因为我做不到,或者是,我不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那么,想不安于现状,也不行。

我所选择的,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下来的,不是从主动地进取中获得的。

你就歇着吧。

只能是这样。

只好是这样。

2007年10月26日

 

 

让我出书的话,我还是愿意先出版自己的诗集。一个原因是爱,第二个原因是,我自己也觉得,我的诗歌写得比我的散文要好一些,比我写的小说,更加好,好许多。

这与普通读者的好恶恰恰相反。目前文学的境遇是:看小说的人,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多的;看散文的,也多,读诗的,极少。

细心的人,也许已经看出了我用词的差别:对于小说和散文,我用的是“看”,而诗歌,我说的是“读”。的确,诗是只能读的。不读,不知其味!在当今的“消费文学”里,读,是需要耐心的,但这,普通的读者恰恰不具备,他们几乎只是浏览。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出一本诗集干什么呢?给自己读。

别人懒得读,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不好懂,还不吸引人!

给自己读也不错,每看一次,都可以在自己的情感历程里,重新走了一遭。

 

出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整理自己。要整理的,首先是作品,其次是心情。把这两样都整理好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放下了,不然,它会一直塞在脑子里,不那么畅快。

于是,我这么做了,先出诗集。自己掏从自己的牙缝里积攒下来的非常有限的几个钱,出自己的书,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自己养的娃儿自己爱”。别人不爱,你有什么办法!我,一不是大作家,二不是流行作家,谁会拿钱给我出书,他却赔钱进去呢?换了我,我也没有傻到那样的地步。

2007年10月30日

 

 

谁见了漂亮女孩,都喜欢多看几眼,我也是。见了长得一般的女孩,看我刚刚看的那一眼就够了,足够了。看见了其丑无比的女孩,我还是要多看她一眼的。看的时候,我心里想,她长得怎么会如此“对不起观众”啊!真是的!

一个人的长相,几乎是娘肚子里就定了型的,与她本人,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脸就长在她自己的头上,又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中庸之道为什么能得到中国人的推崇,因为它符合中国人的礼仪,还因为我们的小聪明。“出头的椽子先烂”是告诫人们明哲保身,少显本事。“落后就要挨打”则警告人,不要落在大家的后面。

那么,什么地方好?中间最好。因此,“随大流”成了许多人的成功之道,处世之道。别人从前面看,看不见你;从后面看还是看不见你。你隐藏在人民大众之中,正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你做成了,别人再“哇呀”一声,关注你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能妨碍你了,对你也够不成什么威胁了。

 

如果与妻子在一起,我也许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因为我对男女关系看得比较淡。但是,往往是但是——要是我跟妻子并没有在一起,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在一起了,那么,我看女孩或女性的眼光,就不一样了。我在这样的时候,用的就是雄性动物的眼光,而不是男人——的眼光。在我的目光中荡漾着的男性荷尔蒙,我已经难以控制它了,我的目光充满了渴望,虽然我在努力隐藏它。

人,总是在满足他一定的需要(或基本的需要)之后,才可以让他遵守某种规则或礼仪。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动物性就会压抑人性,动物性更会击败人性。人在这时候,跟动物也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2007年10月30日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害怕说“我不行”,说一百次他也不怕,这才是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最终是“行”的,是可以做到的。一个别人要求他什么他都满口答应的人,一个把什么和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人,他虽然答应了,做出了承诺,我们仍然不放心他,把要紧的事托付给这样的人,我们始终心里没底,也许他最后终于还是做到了,但在他答应或做出承诺的当时,我们是心存疑虑的,在心里,我们是揣着一个无法摆上桌面来的问号的。我不喜欢这样的人,他们,是不给自己留退路的人。他也不给别人一个缓冲的余地,这样的人往往会使别人尴尬,要么就是让自己尴尬。他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中间地带”。不满口答应,也不满口回绝,是做人成熟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世故的表现。

我也经常说我不行。倒不是怕做不到。少数时间,是为了推掉一些我不想做的事;多数时间是,我真的不行。自己不行就不要让别人认为你行。对别人对你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但我也有我自己的弱点,越是关系好的人,我不行的时候也是很难说出“不行”这两个字来的,仿佛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不想做。

2007年10月30日

 

 

放弃了升官,也放弃了发财。当然,我如果真的去追求这两样东西,我有可能成功,更有可能失败。但是,我放弃了。

把自己兴趣和爱好放在诗歌上,放在文学上,我专注于它,我无暇它顾。仅仅凭借这一点,我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志趣的人。我一直这么认为,尤其在文学不怎么引人注目和文坛也不怎么干净的今天,做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我是为自己选择,有一点儿自豪感的:我战胜了诱惑我的那两样很现实很直观的东西,我经受住了它们对我的考验,我选择的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尽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想做什么就做成什么的人是有的,但毕竟只是极少数。我不必后悔。

 

我们都是小人物。国家大事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永远不变的,是老百姓。国家如何变化,只要不是战争和瘟疫这样任何人都难以幸免的大灾难,与我何干?我只要干我应该干的事情就行了。即使与我有干系,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别人怎么做,吃不了大亏,也不会有大的失误。我,一个普通人,专注于我一直专注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有所专攻,有一点点成绩,它就是我的,我个人的,它才是我人生的价值,也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

2007年10月30日

 

 

当今网坛,是瑞士天王费德勒独霸世界一统天下的时代,而且我相信,他称雄的时间,还要持续几年,但是,费德勒也有费德勒的烦恼,四大满贯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他是怎么也夺不了冠。

在别的网球比赛里,费德勒是想拿冠军,就能拿到冠军,只有法国网球公开赛对他一直说“不”。在别人眼里,他就差一步,很小的一步——他已经不止一次拿到亚军了,但这一步,对费德勒来说,要想跨过去,却是如此艰难。

这让我想了很久。即使风光如费德勒,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普通人的不如意,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甚至也在暗暗地期望着,希望费德勒不要拿到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如果有一天他居然连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也拿到手了,对于费德勒来说,网球还有什么吸引力呢?他会不会从此厌弃网球,离开网坛呢?我不是费德勒,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有很大的可能。当然,费德勒还正处在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他还可以在今后继续努力,让自己终于拿到这个冠军。也当然,我对于费德勒的猜测,也许是错误的:即使他拿了法网的冠军,也不会离开网坛。

那么,谁是一直阻止着费德勒实现自己“四大满贯尽入囊中”这一梦想的人呢?是西班牙的“浑小子”纳达尔。有人称纳达尔是“天才少年”,我却从不这么认为:如果纳达尔是天才,他应该拿更多的冠军,更多地击败费德勒,而不是仅仅在红土场上称雄。我更加喜欢叫他“浑小子”,这仅仅是我的叫法,是我对他的昵称。我跟喜欢费德勒一样喜欢纳达尔,但是,天才只能是费德勒,不可能是纳达尔。费德勒在球场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只有他才是球场上优雅的绅士,连他的目光也是深邃的,智慧的。费德勒打球,已经不是竞技了,他是在享受网球带给他的愉悦。费德勒偶尔地,也有不认真投入比赛的时候,他也因此输过一些比赛,这使他看上去更像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神。纳达尔像什么呢?他更像一个普通人,他的每一场比赛,几乎都是通过顽强的拼搏才最终赢下来的,纳达尔从没有轻松地胜利过。他让我知道,什么事情,只有认真,只有努力,才会有一个好的、满意的结果。是他给了我这样的普通人以自信。

我觉得,费德勒应该感谢纳达尔,是纳达尔的存在,可以让他能够货真价实地,求得一败!失败是什么?失败也是人生应该品尝到的滋味。它更应该是在人生的顶峰时刻,能够品尝的滋味。它有助于让人清醒下来,得意,而不忘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对手,是你真正的知己,也真正是你一面非常宝贵的镜子,唯一的镜子。

费德勒让我享受到的,是人生的艺术,纳达尔让我品尝到的,是人生的现实。他们都是我的镜子。从费德勒身上,我可以看见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从纳达尔身上,我获得了自信:即使平凡如我,也是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我还有一个非常自私的愿望,我不希望费德勒拿到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我也因此希望,会有更多的纳达尔来阻止费德勒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也是替费德勒这么想的。人生为什么一定得圆满和完美呢?

我不希望得意的人处处得意,我更不希望失意的人处处失意。否则,这世界也就太不人道,太不公平了——虽然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我更加希望,人的一生,是应该有一点悬念的,你所期求的那个结果,是未可知的。

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意味。如果你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立等可取”的,那么,你还有去做它的欲望吗?我没有。

2007年11月2日

 

 

那天中午,无事,我到楼顶上去。

我突然发现刚开了不久的菊花,在秋天并不强烈的阳光下,全都匍匐在地,甚至有一小部分,连花枝也已经折断了。还有一些花骨朵,花蕾才打算要张开呢,它们还没有展示自己的美貌呢,就已经枯萎了。

为了在秋天开放,菊花可是设计并等待了快一年的时间了。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很快地,就找到了原因。

头天夜里,下了整整一夜的雨,那些雨露镶嵌花瓣之间,使原本就已经枝繁叶茂的菊花,更加不堪重负,它们沉甸甸地,一朵朵,一簇簇,全都低下头去,弯下腰去,再也站不稳当,再也无法婀娜了。

应该千姿百态的菊花,应该五彩缤纷的菊花……应该的,实在太多了。

我俯下身体,想把它们一一扶端正,我想让它们重新站起来,然而,我的手刚一松,它们就再一次坠落到地上去了。

夏天的时候,要是不留那么多旁枝,让主干长得茁壮,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状况。可那时候的我,不懂得舍弃。我总想,一根枝条就要开许多花出来呢,掐掉真是可惜。现在呢,开了的,没有开好,并未开大,也不能开得足够长久;还有一些,连开的机会还没有呢,就已经夭折了。

我终于明白:舍得舍得,先“舍”而后“得”,“舍”是为了“得”。什么事情,做得过“足”,过“满”,反而不好,做什么事都要时刻想着留有余地,否则你就经受不起任何压力与打击,哪怕这压力,这打击,像雨露一样轻微。

2007年11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