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文县地震重灾区(十九)
速记三十八:更改一个称呼
6月1日,我听一位同事说,在宣传报道里,不让使用“灾民”这个词,要用“受灾群众”来替代。
这么称呼,似乎更人性化一些。我赞同。
2008年6月2日
速记三十九:优惠活动
从5月12日开始,到5月31日结实,“甘肃移动”免收外来人员的移动通信费用期限到期了。据说,这次优惠活动,甘肃移动公司减免人数6.3万,共少收400万元。我觉得,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抗震救灾行为。欠费的本地用户,包括我,在2008年5月31日9点43分,收到“10086”发来短信:“尊敬的客户,5月12日至31日的免催缴、免停机服务即将结束,为确保通信畅通,请你留意话费余额。甘肃移动。”
据说,该公司下一步将继续通过“10086”、“12580”、“12581”等服务热线,继续提供寻亲、救助、心理辅导等爱心服务。
我也欠费了,但忙于工作,我并没有去缴费。好在,移动公司并没有跟往常一样,一旦欠费就立即停机。6月1日,我的通讯依然畅通。
6月2日,我的手机终于被停机了。我立刻去缴费,但人太多了,我等不及。我是中午第二次去才缴上话费的。
虽然还是被停了机,但这一次,我理解他们,也谅解他们。我并没有跟以往一样,再抱怨移动公司“不近人情”。
2008年6月1日至2日
速记四十:六一儿童节及其他(节选)
听说,县里拿出十万元,在全县,选了五百名受灾较为严重的儿童,为他们发放了每人二百元的慰问金,同时发给这些孩子的,还有书包等文具。6月1日这天,我没有见到我们的部长,他分管全县的新闻宣传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工作,听说去了铁楼藏族乡,估计也是给孩子们送温暖,并和孩子们一起过节去了。6月1日下午,我在值班的时候,还看到县委书记徐世林佩戴着红领巾的照片。我不知道是哪家新闻单位的哪一位记者拍摄的。县领导去给受灾的孩子们过节,的确能够给这些“受伤的孩子”们,在心理上,送去慰藉。
5月31日下午,我们接待了五名客人。其中有《西部商报》的记者,同行的还有兰州某中学的教师和司机等。他们是5月30日,连夜从兰州出发,昼夜兼程才赶到文县的。他们给灾区的孩子送来了兰州学生捐赠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6月1日,天还没有亮,他们就从文县出发,把这些东西送到受灾最严重的碧口镇去了。
2008年6月4日
速记四十一:记者陆续离开
从6月3日开始,陆续有记者从文县撤出。据说是接到通知才撤走的。印象较深的,是《北京晨报》记者白明辉。这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勤奋,随和,很快跟我们打成了一片。对于他的离开,大家都觉得有些不舍得。
6月4日早晨,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强强也走了。我想,以后,要再从央视新闻频道看到文县灾区的图像新闻,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当然,还有一些记者,又来到文县。
2008年6月4日中午
速记四十二:受伤的楼
6月3日始,中央和省上来的由专家组成的应急小组,对县城第一人民医院、城区学校、政府等所属重点建筑,进行了评估。结果是,县委政府办公大楼虽然伤痕累累,还可以继续使用。医院住院部大楼和办公楼被评估为“维修”。6月5日,我听我的同事说,他所居住文县一小家属楼,今天早晨被评估为“限制使用”,中午,我专门回到我居住的原“文县土地管理局”家属楼看了看,还没有任何标志,看来尚未被专家评估。当晚,我回到文县第一人民医院,听说我岳父一家人住着的那幢由办公楼改造成住宅的三层小楼(公房),被评估“危险”。
6月5日,各单位都在统计本单位干部职工的住房受损情况。我也是早晨才填的表。据说,各单位汇总后才能上报给县统计局。我看了看表,除了住房,还有单位财产损失、个人财产损失等内容。虽然每个干部职工家里,都有程度不同的损失,但除了住房,财产方面,几乎无人填写。因为,几百元乃至数千元的财产损失,跟住房比起来,实在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2008年6月5日下午
速记四十四:高考日与学生
今天是6月7日,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时间。但是,文县的考生,还在帐篷里复习,没有参加高考。他们的考试时间,还没有通知下来。
早晨,一名记者想到文县一中去看看这些仍在复习的高三学生,我们单位的一个同事劝他说,你还是别去打扰了,让他们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吧。不久,那个记者离开了帐篷,我也有事离开了帐篷。不知道那个记者有没有去文县一中采访。
三天前,我从文县一中校门口路过,又发现一份复课的《通知》,说是,高二学生,6月9日上午8点,正式复课;高一学生,6月10日上午8点,也将复课。前提还是“在能够自行解决吃住的情况下”。的确是足够“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复课”的了,但是,大家都在担心,文县一中三千多名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大多寄宿校外,或租住在校外,地震后,他们的吃住问题怎么解决呢?要上课,恐怕只是纸上谈兵的事。落实起来,难度实在太大了。
令人欣慰的是,为学生搭建的作为教室的活动板房,已经整整齐齐地,在文县一中的操场里,排列起来了。
2008年6月7日上午11点
速记四十五:关于蛇
5月20日,中午,我们一行三人在甘肃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后山山顶,查看地震灾情。在一条长约百米的山体裂缝旁边,我们遇见一条蛇。村支书田济明没有像往常一样,本能地挥起手里的棍来打蛇,而是目送它远去。他还说:它也是个“受灾群众”,让它找一条活路去吧。
在我们文县,人们对蛇素来没有什么好感。任何人遇见蛇,都会设法打死它,免得它伤害别人。在农村,甚至还有“见蛇不打三分罪”的古训。
时至今日,半个多月过去了,我还是忘不了田支书这句平平常常的话。
2008年6月7日中午
速记四十六:在文县一中看了看
6月7日傍晚,我跟儿子到文县一中去看了看。
进入校门,我首先看到是那么多的活动板房,拥挤在操场里。我跟儿子数了数,从中间分开,共两大块,一块分为九排,一排有三间教室,合计二十七间。两大块共有五十四间教室。教室里已经安装了日光灯和插座,光线有些暗,不知道电通了没有,我没有试。课桌、椅子、黑板之类的,都还没有。我继续往操场里面走,发现高三的教室里面,已经有了上过课的痕迹,估计电应该通了。我还看见,这些活动板房,是由共青团甘肃省委和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建的。
我们在文县一中的院子里四处走了走,看了看。校园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工人,也有几个跟我们一样,来看看情况的家长和学生。整个校园,显得非常冷清。我还专门看了看那条很危险的路,我发现它已经被封死了。
校园里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大楼、宿舍楼、厕所楼等建筑,无一不被贴上评估过的标志。这些标志,有的是红色的,上面有很大的“危险”二字,并有“此楼危险,禁止进入”的警告语,这样的楼有3座;有的是黄色的,上面有“维修”二字,并有“此楼危险,请不要在楼上逗留”的警告语,这样的楼有4座;还有贴着黄色标志的,写着大字“限制使用”,并有告诫“此楼危险,请住户搬出”,这样的楼有2座。所有这些评估标志,都署名“地震灾区安全性应急鉴定实施小组”。
我发现有几座楼房,实在是太危险了,就及时地叮嘱儿子,要他复课以后,千万别到这几座楼附近玩。因为,万一遇上较强的余震,它们都有立即倒塌的可能。
天已经快黑了。匆匆地,我们又离开了学校。
2008年6月8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