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品质量的八大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7-11-06 11:29:53)
标签:
管理 |
问题1:颗粒料粉末多
原因:(1)工艺不良,设备老化或不配套,分级筛规格(粉碎粒度、压缩比等)?(2)原料质量差(过渡烘干的玉米、次粉=细麸皮)或半成品水分高(面临:冬季高水分玉米?如何解决?)(3)配方结构合理性?油脂添加量高?准确性?
解决措施:(1)改善工艺参数:选择合适压缩比(根据半成品水分)、提高蒸汽质量、粉碎粒度,调整破碎机间隙。(2)配方调整改善:添加粘合剂、降低油脂添加量;(3)提高原料品质:一级次粉或全麦粉的使用。
原因:(1)设备原因(环模、环模材质、破碎机、切刀方位)(2)人为操作问题(操作技能差,设备调整不合理)(3)人为产品规格不明确,生产模糊混淆(环模、分级筛要求)。
解决措施:(1)修整环模倒料口,适时更新环模(视孔径磨损)(2)正确调整切刀方位(3)调整破碎机合适的间隙(4)明确产品规格要求,工艺参数要求,按标准生产(5)制粒工的初检与打包人员最终检验。
原因:(1)原料(豆粕、花生粕)感官变化-来自不同供应商(厂)(2)原料使用错误(串仓)(3)由于原料短缺,配方原料结构变化(4)仓头、仓尾料打入成品、设备残留料混入成品
解决措施:(1)稳定原料来源,注重原料感官品质的稳定性(2)稳定配方结构,避免原料短缺(3)猪料用原料专存专用,防止与禽料混淆(4)剔除仓头、仓尾料,严禁打入成品,打包最终检验(5)做好原料使用计划,适时补充库存,保证连续生产(6)大家达成共识,共同关注,监督执行。
原因:(1)混合机漏料或人为放料过早(多发于生产完浓缩料之后连续生产配合料)(2)玉米串仓或成品串仓或原料本身残留(胚芽粕残留玉米)(3)品种交替生产时输送设备清理不干净(多发于生产完配合饲料后连续生产浓缩料)
解决措施:(1)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设备维护(2)产品交替生产时进行设备清洗(3)原料采购时的细节关注(颜色、气味、口味、杂志、加工工艺)(4)严防原料串仓,设置看仓工的必要性(5)打包工对产品进行最终检验
原因:(1)生产计划答,乱,工作量大,追求效率,忽视质量;(2)新员工上岗,缺乏培训,对小料认识不清,没有质量意识,缺乏责任心(3)品管监督服务不到位,品管的盲点、盲区(4)原料串仓(料位器不到位或人为失误),配料失真(5)配方执行输入错误,对事故不重视,隐瞒真相。
解决措施:(1)选择执行力强、有责任心的人选;稳定人选,及时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对重大质量事故隐瞒不报处理不姑息(2)加强监督,提高抽检查频度(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力);(3)加强过程管理(把事情做对):检查、记录、整改、执行、复查。(4)设置仓工岗位,人工孔子配料错误。
原因:(1)包装质量差,品管把关不严(内膜、外包编织)(2)打包工粗心大意(3)原始包装、标签混有其他公司产品
解决措施:(1)严格控制包装质量标准(执行片区包装验收标准)(2)员工培训,关注细节,改善操作方法,标签、包装正面一致面向操作者,及时控制(3)与供应单位协调,源头控制好产品质量,防止混淆
原因:(1)雨淋(2)储存不当,饲料受潮湿(3)颗粒温度与室温温差大(大于5 ℃),冬季关注立筒仓玉米(4)设备挂壁料、清理制粒机废料混入成品(5)回机料处理方法不正确
解决措施:(1)阴雨天,储存、运输垫板、苫盖篷布(2)客户阴凉、干燥处存放(3)调整冷却风量、冷却时间,保证冷却效果(4)定时、定期对设备(混合机、冷却器、制粒机)进行清理(5)合理处理回机颗粒料,粉碎后重新制粒回机处理,严禁直接混入成品。(6)定时对筒仓玉米通风,检查
不良表现:(1)采食量小、拉稀、阶段性啄羽、叨料、瘫痪、料肉比高(2)颗粒含粉率高,颗粒硬度大,成品干燥,颗粒大小均
问题2:颗粒长、径大小不均?
问题3:猪浓缩料颜色变化大?
问题4:浓缩料中混有玉米碎或其他饲料?
问题5:配料失误,预混料配料、投放错误?
问题6:包装质量差、包装、标签使用错误?
问题7:饲料霉变?
问题8:饲料产品性能表现不良?
前一篇:再次谈目标
后一篇:母乳对仔猪健康的影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