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中的"硬道理"和"软实力"
(2009-01-06 09:20:02)
标签:
高球软实力硬道理练习场决不发力击球节奏golf高尔夫杂谈 |
话说练球极为刻苦,成果事倍功半的太哥,元旦休息期间也没能放下没能舍得,还是去练习场折腾了三个小时.
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年初始,太哥就在这个练习场遇到了高人.仅仅指点二三,便让太哥茅塞顿开,夸张一点儿地说,就是太哥未经九九八十一难,不费跋山涉水之苦,在家门口就取回了高球真经.
这高人李姓,球龄30余年,东南亚华侨,眼下在上海隐居(?).
是日,李高人正指导在澳洲学习,元旦来上海看望老爸的儿子练球.碰巧我们的练球位紧邻,于是缘分就来了.
大概是太哥的球让高人实在看不下眼了,也许是高人原本就是热心开朗之士,不觉中主动和太哥攀谈起来,话题自然少不了谈到高球之难,之深不可测,之爱恨交加.言谈中高人慨叹习球30余载,就悟出了两个字,但只是悟出而已,离真正做到还有千里之遥......高人如是说.
两个字要用30年悟出,绝对是一字千金.太哥听得入迷了.
高人的第一个字,曰
看了这个字,我敢保证,现在看博的100个人中能有101个人会感到大失所望,会说高人或太哥忽悠您老人家了.就是嘛,这...谁不知道啊,还煞有介事地要悟30年?
太哥不这样看.虽然一个只打了一两年球的人都可能多少体会到或至少听到这个"慢"字.但和打了30年球的人感叹这个"慢"字,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有着天壤之别,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太哥当日听到高人的感慨时就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虽然连我自己也偶尔在指导后生时会以"过来人"的口吻,把这个慢字挂在嘴边,但当一个30余年球龄的先辈用同一个"慢"字概叹自己的高球生涯和太哥分享时,那分量...用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也绝不为过.这,就是哥伦布的鸡蛋!
高人看着我的击球,不时地说如果再慢千分之几秒就好了.太哥便有意识地放慢节奏,击出的球便会扎实得多,似有质的飞跃.但这个慢字实在不易,三个小时,300个球中自我满意的球不过2-3成.还是在高人的眼皮底下不断得到提醒呢.
所以,这里太哥真的发自内心地再忽悠球友们一下:
"慢"下来吧, 慢....才是硬道理!
第二个字,曰 "松"!
"松"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发力,避僵硬."死不抬头,决不发力"也讲的是这个道理.看博的哥们又说了,这话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其实太哥跟您一样,早就知道这个理儿.但还要加一句,至今儿还没做到,愣是言行不一.为这一个"松"字儿,自己跟自己气得慌,动不动还较劲呢,真的很难"松"下来.
据高人讲,加西亚每次击球前都会把握杆的手松开握上再松开再握上,来寻找握杆的feeling,做到张驰适度,让自己"松"下来.
关于职业选手,太哥不敢妄加评论,仅就我们业余爱好者来看,节奏过快,发力过猛可以说是通病.所以根本不需要告诫我们节奏不能太快但也不能太慢,不能发力,但也不能太"松"等等.
要不,您回忆一下场上的失误...再回忆一下....
是不是可以说80%都和这两个字脱不了干系?即使是稳定在80杆左右的高手也不例外吧.
所以,我们要记住要努力做到的就两个字...两个字而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