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拍完《女人花》之后,特别喜欢听黄梅戏。为此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写一些与黄梅戏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的发展达到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这就不能不提到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一代宗师, 安徽桐城人. 她十二岁起学艺, 十五岁登台崭露头角, 二十岁即名扬四方, 三十八岁时不幸被迫害致死.
起源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源头多有探索,如最近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艺术》杂志撰文,认为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
谈到《女人花》中“黄梅儿”的名字多多少少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优秀剧目
在剧中我有唱过《天仙配》《女驸马》《夫妻关灯》,这些都是黄梅戏中的优秀剧目,特别是《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之一。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的故事。而《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我也是班门弄斧!希望大家能喜欢黄梅戏,更喜欢唱黄梅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