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当地俗称“镇海吼”,它位于沧县旧州城内,坐落在原开元寺前,狮身高3.8米,头部高1.5米,通高5.48米,通长6.5米,身躯宽3.17米。其总重量是多少?原来,传说铁狮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沧州铁狮子是我国最大的铸铁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狮子已成为沧州的市徽,铁狮头顶及项下各铸有“狮子王”三个字,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铁狮腹腔内满铸有《金刚经》文。然因年代久远,字迹多漫灭不全。在铁狮子右项及牙边皆铸有“大周广顺三年铸造”字样,可以断定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掌握这样精巧的塑造艺术。根据狮身上的铭文可知,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它的铸造比美国和法国的炼铁术早七八百年,所以铁狮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打开世界冶金史就有沧州铁狮子,由于沧州铁狮子具有较高的科研、历史和珍贵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资料。
铁狮高大的躯体,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其威武雄壮的气势,栩栩如生的姿态,与其头部铸有的“狮子王”三个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难怪历代文人都为之赞叹讴歌。清代文人李云峥作《铁狮赋》,赞美铁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对铁狮的雄姿和气势作了绝妙而生动的描述。
由于铁狮子体魄宏大,造型雄传,文物价值甚高,但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铁狮子腐蚀严重,多处破损,狮身下沉,新中国成立前,曾建亭保护,未能根本改观。
其用途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古今不一。一说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的铁狮。另一说则认为铁狮位于沧州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故应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还有人根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铁狮子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的,铸造时在身上留有很多铭文。据《沧县志》记载,相传周世宗柴荣北征契丹罚罪人所铸,“以镇州城”。可是,后来的考据家分辩说,周世宗素不信佛,罚罪之说不足信。流传广泛又比较合乎情理的,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传说。古时沧州一带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海啸为害,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清除这无情的水患,自动集资捐钱,请当时山东有名的铸造师李云铸此狮以镇遏海啸水患,并取名“镇海吼”。狮身外面铸有捐钱者的姓名,一般认为此说比较可信。
http://s8/mw690/4dbdfda8tdcd27ba28b17&690
http://s15/mw690/4dbdfda8tdcd27b69bb3e&690
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惜无文字可考。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景州塔在中国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定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州塔究竟创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可考。1931年修订的《景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和分析,说是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佛教在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传入我国,在北魏初期已经兴盛起来,但是在魏太武帝时期,却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如果景州塔修建于魏太武帝灭佛之前,则此塔也必在被毁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之后,则此塔也必在修复之列,但塔顶之铁匾上没有“北魏重修”字样。因此,方志史者据此分析,景州塔是根据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复佛教的诏令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在北魏兴安年间,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也有的分析认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好佛,奖励寺庙浮图之建筑,当时全国州郡共建1.3万余座寺庙。景州塔如此雄伟庄严,世无其匹,所以,此项大建筑,当必在北魏永平年间,即公元508—512年建造,距今几近1500年。
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饱经风雨侵蚀,墙檐剥损严重,历代曾数次重修。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灭佛之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奠定了现存景州塔之基础,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金、元、明、清朝及民国均曾重修。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进行了四次维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进行的。从此塔重修次数之多,可见此塔历史位置之重,文物价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数繁多,今日高耸之塔,已非当初之貌。从现存的建筑特点、艺术造型及砖石结构等情况分析,此塔也当为北宋时代建筑。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极其宏伟壮观。景州塔为砖砌楼阁式,塔身八角十三层,通高63.85米,底层每边长6.3米。塔内为穿心式构造,从第一层正中直穿塔心,登上两层后折回右侧继续穿心上登,每层均改变穿心方位,使塔的结构不致上下通裂。塔四面辟门,外檐施斗拱。内部层层有迥廊环绕,迥廊顶部用砖发券,以丁头拱承托砖制天花,现天花砖已失。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
景州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清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
塔下部为砖砌须弥座,以仰莲承托刹身,刹身不用相轮而用铁板交替压叠,有如锥形铁框。刹顶为大小不同的五个铜制葫芦相串叠。这种不用相轮而以锥形铁框作为刹身的铁刹尚不多见。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
http://s13/mw690/4dbdfda8tdcd27abfc7cc&690
http://s4/mw690/4dbdfda8tdcd27ae07fc3&690
铁佛寺,位于沧州市偏西南60公里处的东光县城内,素有“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而闻名遐迩。
河铁佛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山门正中镶嵌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铁佛寺”牌匾,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坐落在长三十四.七二米,宽三十一.九六米,高二.一米的台基上。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十四米,为单檐歇山式。殿前有抱厦,檐下“大雄宝殿”金字匾额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溥杰所书,自然流畅,潇洒活泼。大殿正中面南端坐释迦牟
尼佛,完全由生铁铸成,佛像是中空的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两侧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後排依次站立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大殿东西两厢对称的排列著十八罗汉。这此塑像如真人大小,泥塑全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的红色圆柱上,悬挂一对楹联,上联曰“宝树列祗圆护持大千世界”,下联曰∶“慈航登彼岸普济百万人天”,系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所书。
据《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距今已千余年。北宋从太祖开宝到至道年间,大雨频繁,洪水泛滥,死伤者无数。人们为了乞求神力,决定铸塑铁佛,以镇天灾。吴桥镇有一位张铁匠,带领数百名工匠,支起百余盘熔炉,化开铁水,铸成铁佛。百姓又为铁佛建起庙宇,题名“普照寺”,意为铁菩萨金光普照东光。原普照寺殿后有千佛阁、钟鼓楼于两侧。一九二九年,直系军阀吴佩孚题写了“铁佛寺”横匾挂于门上,因而普照寺又被称为铁佛寺。
铁佛寺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庙宇被拆毁,铁佛被砸碎。一九八六年重新修复,重铸铁佛,以铁佛寺为中心方圆二十亩,统称“普照寺公园”。现今的铁佛寺以其红色的山门、红色的围墙、红色的圆柱、红色的窗棂显示出独特的风采,蔚为壮观,是镶嵌在观州原野上的一颗红色宝石。重新修复的铁佛寺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建筑艺术造型上都远远胜过了原寺。
历史上有许多关於铁佛寺的传说。据《东光县》记载∶铁佛寺後曾有一个弃置多年的铁佛基座,重数千斤,上面铸有“吴桥镇”三字。吴桥镇原隶属东光县,这里出了一个张姓铁匠,带领数十名工匠,架起小铁炉多座,每天浇铸铁佛。当铸到平肩时,头部说什麽也铸不成,因为工匠端著铁水登上两丈多高的脚手架以後,铁水就冷却了。正当工匠们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位白发老者,口呤“要想铁佛成,必须脖儿平”,唱罢就扬长而去。工匠们心领神会,便在佛身边围堆土成台,与肩部相平,并将化铁炉安置在台上,佛台很快便浇铸成功了。
铁佛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6/mw690/4dbdfda8tdcd27afcaa65&690
http://s2/mw690/4dbdfda8tdcd27b4cb95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