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从远古走来。它们的后代和它们一样,称霸着陆地和海洋。它们是至今的动物发展史上的最高级。它们,就是哺乳动物。它们的祖先,是在恐龙一统天下的中生代的丛林和草地上躲躲闪闪地生存着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兽齿类。
兽齿类的大小同现代的狗差不多,它们的头骨长而窄,具有次生腭,次生腭把鼻通道与口腔分隔开,是一种重要的进化表现。此外,牙齿已有门齿、犬齿和颊齿之分,这也和一般的爬行动物不同。兽齿类的脊柱结构也很复杂,四肢向身体下方直立,这表明,它们是一种行动敏捷、善于奔走的动物。在我国山西曾发现过的中国颌兽化石就属于兽齿类。
兽齿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三列齿兽类,它们的身体构造特征更接近真正的哺乳动物,广泛分布在欧洲、非洲、北美和中国。在云南禄丰盆地,人们曾发现过卞齿兽等化石,这些化石都属于三列齿兽类。由于它们既保留了爬行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哺乳动物的特点,被科学家们称为似哺乳爬行动物,它们与哺乳动物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当中生代末地壳运动加剧,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恐龙等爬行动物难以适应和生存,而哺乳类则显示了很强的竞争能力。哺乳动物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身体恒温,具有乳腺,可对幼仔哺乳,脑发达,能够支配行动,胎生(单孔类除外),有利于延续后代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它们的壮大发展提供了自身的优势。进入新生代后,有胎盘类成为哺乳动物大家族的主流,化石和现生哺乳动物的绝大多数都属于有胎盘类。
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约有30个目,人们熟知的就有食肉目(如猫科动物)、啮齿目(如各种鼠类)、偶蹄目(如猪、牛、羊等)、奇蹄目(如马、驴等)、灵长目(如猴和猿类等)、翼手目(如蝙蝠等)、长鼻目(如象等)和鲸目(如海豚等)。
我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十分丰富。第三纪早期的化石发现较少,主要是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齿目、钝角目和恐角目等。
从渐新世起,化石种类逐渐增多,如巨犀、黄河猴、三趾马、板齿象、鬣狗等等,它们是哺乳动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这些种类一般都已随着地史向前发展而自然淘汰。第四纪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迅速发展,总的门类与第三纪相似,但属、种演化显著、数量疾增。代表性的化石有:三门马、剑齿虎、肿骨鹿、大熊猫、古菱齿象、中国鬣狗等。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第四纪早期(约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的出现。
猛犸象(长毛象)头骨
猛犸象:又称长毛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300万年~1万年前,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猛犸象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胃中仍保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也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猛犸象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体重可达5吨以上,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象牙长1.5米以上。它身披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从猛犸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的一种古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的象,但头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
两个高的骨架,左边的是天山副巨犀,右边的是剑齿象(黄河象),矮的是古长颈鹿,最前面的是黄河象头骨。
黄河象:是剑齿象的一种,因为出土与我国甘肃省黄河流域,因此被成为黄河象,该黄河剑齿象据推测生活在距今三百万年前。它高逾四米,长逾八米,象牙长三米多,象两把宝剑。黄河剑齿象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象,这巨骨骼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骼。我国出土的剑齿象化石种类繁多,外国也有剑齿象化石出土。剑齿象最早出现在上新世晚期,在更新世灭绝,生存时间不到200万年。
天山副巨犀:它肩高5米,长9米,体重估计超过三十吨。它是地球生命史上已知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天山副巨犀生活在3000万年前渐新世早期的我国内蒙和新疆一带。这具骨骼是1986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发掘的。在远古的第三纪时代犀牛却非常繁盛,仅我国就发现数十种犀牛的化石。新疆生活过的古犀牛有天山巨副犀、大唇犀和矮脚犀等。
古长颈鹿:古长颈鹿生活在二百到三百万年前,是从古鹿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原始长颈鹿的代表,外貌和今天非洲扎伊尔的霍加披十分相似。现代的长颈鹿就是由它进化而来的。它是现代长颈鹿的祖先,现代长颈鹿生活在非洲,而这具古长颈鹿化石确是在亚洲发现。大约在1000多万年前,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曾生活过几种长颈鹿。现代生存的长颈鹿,就是它们的后裔。它发掘于我国甘肃境内的临夏盆地。临夏是甘肃晚中新世发现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的地方。
黄河象和古长颈鹿
坦式铲齿象陈氏亚种
铲齿象头骨
铲齿象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长颌乳齿象,它的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故得名铲齿象。铲齿象生活在河湖边,用铲齿切断并铲起浅水中的植物,再靠长鼻子帮助把食物推入嘴中。铲齿象身体粗壮,四肢较长,脚的第一根掌骨很长,可能是适应长期水中站立的结果。铲齿象生活在16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前苏联和我国的内蒙古都先后发现过铲齿象化石。但它的完整化石直到1982年才在宁夏同心县丁家二沟村发现。
天山副巨犀(高)和黄河象 (矮)
天山副巨犀和黄河象
天山副巨犀(高)和古长颈鹿(矮)
黄河象(高)和古长颈鹿(矮)
巨型库班猪李氏亚种
巨型库班猪,一种体形巨大的猪,是现代家猪体形的两倍,在它的前额正中,向前伸出一个20多厘米长的大角(前额突),它的上下上颌各长着一对獠牙,这是它挖掘地下食物的有效工具。巨型库班猪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前中新世中期的沼泽灌木丛林中,是一种杂食动物。这具骨架发掘于宁夏同心县。
天山副巨犀头骨
安氏大角雷兽头骨
大角雷兽,哺乳纲、真兽亚纲、奇蹄目的一属。高2米,头骨顶部向前上方翘起成巨大的骨质角,枕部被强壮的、向后突出的人字嵴架起。中国化石很多。
恐鸟骨架
恐鸟曾是新西兰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平均身高有3
m,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恐鸟是“一夫一妻”制,它们可以共同生活终生或者在其中一只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寻配偶。它们以夫妻为单位终年栖息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里,以浆果、草籽和根茎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由于恐鸟身体庞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对恐鸟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领地。由于恐鸟生活区域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并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因此,直到18世纪初,仍有许多恐鸟在这里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