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山依旧在

(2008-09-16 22:49:10)
标签:

青山

古井

拆迁改造

民建

孙君恒

古镇

天边一朵云

武汉

旅游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以下转自长江日报。
  
    ■蒋太旭/文
  
    多年沉静的青山古镇近来热闹非凡,古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民居改造拆迁工程已全面铺开。
  
    镇上居民一面激动地期盼着政府安居工程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另一面却是淡淡的伤感:过惯了古镇的那份清静闲适,习惯于左邻右舍的夜不闭户、相互关爱,以后住进了高楼大厦,还能享受古镇孕育传承了千百年的淳朴民风吗?还能看到那青青的山、碧碧的水,灿烂的桃花和幽幽的古井吗?
  
    怀着对古镇的好奇,我们来到青山。从红钢城到青山镇,好似一个巨大的工地,火热的建设场面昭示着未来的美好,而看到一幢幢优秀的历史建筑已标上“保护”的字眼,一条条古意悠然的街巷已划入保护的红线,一座座古井、一片片树林也竖起了保护的标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项拆迁改造工程的非同寻常——拆迁是在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进行,是在对百姓情感、淳朴民风的尊重中展开。我们猜想,这样的改造一定大得人心。
  
    这是一个怎样的古镇,它有怎样的历史和故事,又有怎样的民风民俗?今日“青山专辑”,试图为您一探究竟。
  
    【
  
    【
  
    青山因拥有青翠葱茏的山而得名。 周光宇/摄影
  
    恬静、舒适、安逸、典雅,是这座城中古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周光宇/摄影
  
    在孙君恒博士眼中,古镇的每一处老宅都承载着岁月的桑沧和说不尽的故事。        莫难/摄影
  
    刊载于《青山史话》的青山方位示意图。图中画红圈处为青山镇所处地理位置。
  
    这是公元1574年的秋天。
  
    进士出身的王世贞以副都御使抚治郧阳,赴任时溯江而上。船将行至武昌时,他发现在江南岸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镇。
  
    幽深的古街,繁喧的集市,秀美的风光及当地人淳朴的民风和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场景,让这位泊舟上岸的王大人恍若来到世外桃源。他禁不住临时更改行程,在这个被当地人称作“鸡窝”的江南小镇,盘桓三日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并留下了一首诗: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
  
    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
  
    
  
    被人遗忘的城中古镇
  
    王世贞所唱吟的这个江南古镇,就是今天与天兴洲隔江相望的青山镇。
  
    青山区因古镇而得名。青山镇又何以名“青山”?
  
    “青山”原本是江边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当地人把它叫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伸至江中,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矶头山。山上长满了乔木和灌木,而上下江岸均为黄色土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民至此见两岸一片灰黄,唯此山独青,就“青山青山”地叫开了。
  
    青山自古即为兵防要塞。古镇初期为军港,尔后随着商旅聚集逐渐形成“小码头”,进而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集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这里成为上下来往船只的避风港。宋、元、明、清时期,青山镇均为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并为武昌(江夏)县六大市镇之一,与金口、阳逻齐名,阳逻、葛店的居民也常来这里赶集。光绪年间古镇又辟为商市,到1938年武汉沦陷前还十分繁华。
  
    青山镇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张之洞在此训练水军的基地遗址;抗日英雄陈怀民烈士的遗骸在此处江域被打捞上岸,曾停灵于矶头山上的洞庭庙。
  
    作为拱卫武昌的东部门户,王世贞并不是最早颂咏青山镇的古代文士。早在8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陆游就曾游历于此,并在其《入蜀记》中留下青山镇的记载。
  
    然而,事隔千百年后,这座古镇却渐为世人淡忘。
  
    提到青山,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其宏伟的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钢城的繁喧,“八大家”、“蒋家墩”的沧桑巨变,这几乎成了青山作为新兴工业城区的标识和引以为傲的荣耀。
  
    除了老一辈的青山人,很少有市民知晓,就在今天的武汉主城区,还孑遗着这样一处积淀着厚重光阴故事的千年古镇。
  
    距王世贞造访青山400多年后,另一位外乡人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古镇。
  
    
  
    一位北大博士的“青山学问”
  
    他叫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已在武汉生活、任教二十多年,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在大学,孙君恒学的是哲学伦理学,现在教的也是哲学伦理学,专攻对象可谓高深莫测。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出生于河南邓州的外乡人,迷恋上了青山这座千年古镇。
  
    “走进青山镇的那一刹那,我就被它震撼了!”44岁的孙君恒回忆起5年前“初识”古镇,至今仍兴奋不已。
  
    无论是幽深的古井,还是历经岁月沧桑的百年老宅;也无论是桃园传奇,还是斑驳的古码头及洞庭庙的传说,还有古镇所历经的一场又一场历史血战……这些古镇历史断片时时激荡着孙君恒的胸怀。但同时,他又深感惋惜和忧虑:很多值得珍藏和保护的有价值的东西,也正在一天天消亡,急需“抢救”!
  
    “这种城市文明的延续和传承,绝不能被无情的时光和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所截断。与其研究遥远的、外国的、普遍的理论,不如就地取材挖掘青山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更有现实价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应该是我重新开始做‘学问’的地方。”
  
    从此,这位外乡学者成为青山镇的“常客”。
  
    他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挖掘古镇的历史;另一方面,常常利用节假日泡在“古镇”,从民间打捞古镇记忆,并将之整理成文字,通过发表论文和文章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江南古镇。
  
    2005年,他带台湾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洪武雄先生一行来到古镇,2006年又领着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安庆教授,来桃园古井参观……
  
    随着对青山研究的深入,孙君恒对古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在青山镇住过的老房子、古镇奇人田福荣的传奇人生、曾在全国赫赫有名的“五女粮店”……古镇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抢救”、研究的对象。
  
    在这里,这位大学教授真正找到了做学问的根基所在:“高深的哲学虚无飘渺,这里的幽静淳朴,让我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安宁,有回归自然家园的感觉。”
  
    他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感情,成为古镇人家的座上客。逢年过节,他常常提着礼品来到古镇,给新结识的镇上朋友拜年。
  
    “古镇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让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落地生根的感觉。”从2003年开始,孙君恒还将课堂“搬到”古镇,每年春天,都要带研究生,来到这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感受这座千年古镇的人文风韵。
  
    “夜不闭户,闲适悠然。小镇的历史虽跨越千年,但其代代传承的淳朴民风,却令人感动。”孙君恒举例说,古镇留下有众多的古井,直至今日,尽管自来水已走进了家家户户,但镇里的人还是离不开对古井的依赖。
  
    据考证,青山镇历史上有9口井。目前保存完好的还有3口:1口古泉井和2口桃园古井。桃园古井也称王姓私井,在诸多井中,其水质最好,井水冬日暖手,夏日清凉。私井原本为王姓家族出资挖掘而成,但王家却在水井旁书写了对联:王姓私井,街邻共用。此井遂成为居民共享的水源。古镇人心可见一斑。
  
    “我要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镇、走进古镇、保护古镇!”也许这正是这位北大博士做“青山学问”的目的所在。
  
    然而,随着青山老工业区的拆迁和改造,青山镇也将面临着被整体拆迁改造的命运。
  
    这座迷人的千年古镇是否也要从人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呢?
  
    
  
    留住古镇的文化根脉
  
    初冬的暖阳里,我们的采访车穿过正在拆迁中的工人村,通过一个叫“凹口”的地方进入青山镇。
  
    据说,这里曾是当年唯一进出古镇的通道。
  
    今天的青山镇街是青山区的十个建制街道之一,下设正街、桃园、船厂、石化四个社区。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23000多人,7000多户。
  
    恬静、舒适、安逸、典雅,是这座古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古镇独特地理格局恰如一处滨江盆地。
  
    也许是头枕鸡头山的缘故,当地人形象地将自己所生活的这片乐土,昵称为“鸡窝”。
  
    青山镇虽已无明代以前的古建筑,大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建筑的房屋,但历经千年的人文积淀,青山镇的古朴雅致及山林的清幽,仍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古镇格局。
  
    直通江边的青山正街曾是古镇最繁华的商街。如今虽已显得冷清和落寞,但街两旁,一字排开的老商铺门面,却以它特有的方式告诉人们它曾经的繁华。老墙上,“文革”时期标语、口号依稀可见。
  
    古街、小巷,老人、孩子,青山、古井……这些诗意景象叠映出的是一幅和谐的江南小镇图。
  
    不远处的残壁断瓦却又在时时提醒我们: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拆迁。
  
    在拆迁现场,我们意外邂逅了一位“特殊”人物——青山区司法局副局长、现为拆迁指挥部成员的吴兴斐。
  
    “古镇是否要被全部拆迁?”面对我们的疑问和担心,这位从小生长在青山的吴局长告诉记者:“青山古镇不会消失!在拆迁中,我们走的是一条先保护,后恢复,再开发的路子!”
  
    “拆旧建新,推倒重来”,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老城改造模式。尤其是对待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老街区,一边是保护者声嘶力竭的呐喊;一边却是拆迁者“义无反顾”的脚步。
  
    “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这里有太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不能一拆了之。”吴兴斐对我们说。同事介绍,这位拆迁指挥部成员,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文化保护者。
  
    同样是老工业区改造,同样是旧城拆迁,青山镇的命运缘何如此幸运? 
  
    
  
    还是那座养心的青山
  
    今年春天,闻听古镇也被列入拆迁改造行列,孙君恒十分着急:古镇是青山城市的根脉所系,有那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决不能一拆了事。
  
    他找到同为民建成员的吴兴斐,提出了要呼吁保护古镇的想法。吴兴斐担任民建青山区工委会主委一职,同时也是市、区政协委员。他也早有呼吁保护古镇的想法。
  
    二人不谋而合,很快就以民建青山区工委会的名义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青山镇恢复性保护的建议》,民建武汉市委会也同时启动了一项名为“青山古镇社会生态”调研的课题。
  
    呼吁很快得到区政协及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委派专人进驻老工业区改造指挥部,经实地踏访、走访老人、聘请规划专家,拿出了《青山古镇保护概念性规划》。
  
    拆迁现场,四周虽是推土机的轰鸣声,但陪我们参观古镇的孙君恒教授却不再那么担心了。
  
    青山区副区长刘顺辉坦言:“对于青山镇的保护,我们过去考虑的并不周全,研究得也不多。通过听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呼声,我们深切认识到古镇保护的重要性,很快将之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多次研究,邀请专业设计院和专家来研究、讨论,拆迁、改造决不能破坏文化!”
  
    按规划,青山古镇的拆迁改造将依如下原则进行:先保护、后恢复,再开发。“通过专家论定,对一些确有保留价值的老房子和建筑,对之进行了编号,避免在拆迁过程中毁损。对那些必须迁走的历史建筑,在拆迁时,一砖一瓦也要予以登记,以便异地恢复。”
  
    以“青山、大江、古镇、古码头和百年人文”为关键词,拆迁在保护中进行。
  
    按照初步规划,未来两三年内,这座千年古镇将重现历史风貌,政府将斥资9000余万,拟建五大景点:古镇商埠、桃园烂漫、古井清幽、渔舟古渡、怀民壮歌。
  
    青山依旧还是那座滋养心灵的青山。
  
    一位当地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古镇之所以如此幸运,得益于孙教授这个“青山学问”,也得益于一批为保护青山奔走呼吁的有识之士,更得益于政府的智慧之举、科学决策!
  
    采访结束时,当我们沿着石阶,爬上青山矶,登临凌空欲飞的邻鹤楼,眺望江天、环视古镇,不禁令人陡生前人“回头黄鹤洲,拱手迎青山”之感。
  
    旧城改造,造福百姓;留住青山,惠及子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