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2009-10-16 11:23:56)
标签:

芭蕾

斯图加特

驯悍记

杂志

翁耀升

上海

舞蹈学校

分类: 芭蕾明星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以下简称斯图团)来华演出,北京和苏州两地,台上台下,好不热闹,人们的目光,多数自然聚焦到了数位首席演员的身上,然而,在斯图团众多演员中,有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演员,他就是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即将度过24岁生日的翁耀升。

 

在众星云集的斯图团,这样一张清秀的中国相貌,已经度过了4个年头,今天,笔者(记者)有幸电话采访到了翁耀升本人,作为他家乡上海的一员,更加感到一份由衷的骄傲。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记者:polly暴暴(以下简称记)

翁耀升(以下简称翁)

 

以下为主要访谈内容(经过整理和摘录)

 

记:小翁你好,我是《ballet杂志》的编辑,记者,你有听说我们杂志么?

翁:第一次听说也。

记:中文的芭蕾资讯不太多,特别是国内的,除了《舞蹈》杂志有一部分芭蕾舞的内容,还有广州芭蕾舞团编了内部发行的芭蕾杂志,基本上没见到有专门撰写芭蕾文章的媒体(BBS等除外)。

翁:是的,有个地方专门介绍中文芭蕾资讯很好的,只看国外网站,都是外文,总没有中文看的舒服。

记:我们有时翻译一些文章,杂志文章介绍国外芭蕾资讯的占多数,你有空可以去看看的,如果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留个评论。

翁:好的,一定会去!

 

记:今天的访谈内容将放到杂志上面。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翁耀升于北京国家大剧院(2009-10-13)作品《雾》

                       图片提供:国家大剧院  摄影师:王宁

记:这几天辛苦小翁了,连续好几个场次的演出,一定很累。

翁:是的,不过也习惯了。因为在德国,法律规定芭蕾舞团必须一年放假2个月,所以我们1年只有10个月是演出季,要安排130多场次的演出,平均不足3天就1场。

记:看来演出强度一直蛮大的,身体吃的消么?

翁:还可以,我们平时比较注意身体。

记:演出场次是大戏为主还是段子为主?

翁:段子比较多吧,都是现代作品。大戏,包括古典,戏剧,现代的都有,古典大概占三分之一,其他的就是团里自己的作品和现代作品了。我们的演出根据欧洲观众需要排演,要知道古典大戏一般要3幕,(演出时间)3个多小时,观众有可能坐不住了。所以我们演出2幕的戏比较多,3幕的戏中间要休息2次,2幕的戏只要休息1次,演出时间大概2个小时。

记:现代作品是团里编导排演的多还是外请编导的多?

翁:都挺多的,一般是比较短的节目。

 

记:小翁,根据资料显示,你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唯一一名中国演员,上海舞蹈学校毕业的,而且年纪比较小(大概18,9岁)就拿了瑞士洛桑奖学金出国(上学,工作),这么几年下来,什么感受比较多些呢?

翁:18岁就出国了,刚开始比较不适应,有语言的问题,生活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要自己租房,自己烧饭,很麻烦。

记:好多男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呢,另外男孩在家务方面大多比较粗糙点,这个是常情。

翁:对对,是这样的,不过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感觉自己也长大了很多。但是还是想家,想家里温暖的生活氛围。现在团里时间久了,和同事们处的都很开心,这次来国内演出,大家有什么活动全都叫我一起,因为我是中国人么,他们需要我带路(当导游)等。

 

记者的话:在国内的芭蕾专业学校中,学员们除了专业学习,生活有专人负责,基本不用自己花很大力气,同时很多人有家长的帮忙,因此独立生活能力不是很强,而到了国外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些对锻炼和成长有着比较大的帮助。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翁耀升于北京国家大剧院(2009-10-13)作品《雾》

                       图片提供:国家大剧院  摄影师:王宁

 

记:小翁你知道吗,几年前我在现场看过你和陈俐演的《巴赫塔》,当时对你印象就蛮深。

翁:6年前吗?那个时候,上戏找了个法国编导来编排《巴》,我当时已经准备走了,不过学校让我去跳,我就去了。

记:是5年前,04年的时候。

翁:啊,是的。

记:当年我个人的感觉是小翁技术很好的,但看起来很嫩,稍微有点涩,现在肯定有很大的变化。

翁:是的,经过这些年当演员,我的舞台经验很丰富了,台上比那个时候放的开,压的住了。

 

附:当年演出信息:

中法舞蹈专场汇报演出
    时间:2004年8月31日 
    《巴赫塔》,演出:翁耀升,陈俐
    地点: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

消息来源:http://bbs.iyaya.com/100/102688.htm

 

2004年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天鹅湖》王子变奏,(比赛照片,先前不正确内容已更正):

 

视芭蕾为生活的上海男孩——翁耀升访谈

 

记:小翁,你在舞蹈学校学习时,专业成绩很好,又拿了不少的奖项,如果毕业后留在上海,现在不出意外,应该是上海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了。(翁现任斯图团群舞,这个问题提出来可能比较尖锐)你会不会后悔当年的选择呢?

翁(笑):这个怎么说呢,的确我留在上海可能是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但我觉得到德国学习,当演员,眼界大大开阔了,接触到了很多国家的演员,很多不一样的风格。在上海芭蕾舞团,演员大部分来自上海舞蹈学校,出来的风格比较单一,当然这样的话排演古典芭蕾舞剧(群舞)就比较整齐,但是芭蕾舞艺术显然远远不止这1种风格。斯图团里有26个国家的演员,每个人受到的芭蕾舞教育都不一样,当然排练起古典大戏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风格不是很统一,但是,不同风格的演员有不同的特色,团里比较擅长为演员挑选角色,很多演员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演出。不过团里排演古典大戏,需要细抠一段时间,这样舞蹈就整齐了。斯图的人员流动性也很大,每年都有不少人进进出出的,像上芭就是同一批演员跳相对长的时间。中国芭蕾舞团和国外的交流也相对较少,接触外面的东西没有在国外这么直接,我当时出去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的,想尽量多学一点,而不是单纯的镀金。另外在中国,很多人到了30岁多,就开始考虑以后的路,有些人就不跳了,然后结婚生子什么的,国外的舞蹈生涯可以延长一些。

记:是的,在国内,坚持时间比较久的演员有一些,但数量不太多,上海,北京都有,但有不少人其实还能坚持,却不再选择跳舞。

翁:对,我今年24岁(虚岁),在国外还很小,完全可以多跳些时间,国外好多人跳到30多岁,40多岁的,我们团首席姜秀珍就40多岁了,还跳很好,30多岁的首席也有好几个。而且我很喜欢跳,也想能跳就一直跳下去。

记:喜欢是最大的动力,而不仅是把芭蕾当作工作来做。现在还年轻,当然可以跳的更久一点。

翁:对的,我在国外,看到好多老老师,有的都80多了,还每天都去趟练功房看看,(带学生,演员等),芭蕾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对于我来说也一样。

记:杂志有文章介绍过一些老艺术家,有俄罗斯的,也有西欧的,他们确实年纪很大了还在坚持教学,哪天停止了,可能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翁:是的,他们很执着。也许以后我会和他们一样吧。不过说句实话,老师还是岁数大一些的好,现在年轻老师当中好的还不是很多。

记:年纪大的老师教学态度往往比较严谨,教学态度也非常认真,但是长期生活在单一圈子中,接受外来事物这方面就不如年轻老师了。年轻老师经验可能不太够,另外心态会比较浮一些,但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翁:的确是这样,老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做我们这个的,没有好老师多半就没有好的前途。

 

附带说下,杂志有一篇文章《芭蕾是一种生活》 

 

记:小翁,在国外做演员,除了舞蹈,比如化妆技术等,觉得国内外有什么不同?

翁:这个么,国内化妆师给你化的很细腻的,看起来舞台效果和真人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是舞台上似乎显不出来。现在国外,化妆的线条通常很粗,看着比较夸张,但是台下一看就觉得很出彩很漂亮。

记:中国演员,包括上海的,基本技术许多人非常好,练功也好。斯图的呢?

翁:是的,中国演员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抠的很细,很多细节都很漂亮,野路子的不多。但是很多人压不住台子,也比较放不开,跟教学路子有关,特别是男孩,女孩还好一些。外国演员有好多技术没中国人这么细,表演较多时候很夸张,但是舞台效果非常好。

 

翁耀升在上海舞蹈学校时的代表性示范录像:

 

 

 

记者的话:中国演员的表演确实有待加强,但人来疯的演员也不是没有。

 

记:据我所知,在德国的中国演员数量不少了,大概6个左右吧,你,汉堡团的陈道远,莱比锡团的贺雷,还有卡尔斯鲁厄团的郭俣浩,董雪,徐志乐等,还有其他人,你们平时聚会什么的多不多?

翁:有吧,他们我基本都见过呢,聚会也有过,在国外有点什么事,总是习惯性的找中国人,呵呵。

记:那啥,在国外谈朋友方便哇?(笑)

翁:哈哈,老实说找人谈朋友不难的,不过我现在还小呢(记:其实这个年龄恋爱很正常)(*^__^*) 嘻嘻……,找个老外谈朋友也不难,不过要考虑结婚就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文化冲突什么的,再说以后要回来的。

 

记者的话:出门在外,国人应该精诚团结。

 

记:小翁,出去这些时间了,有没有考虑将来的发展,比如不跳舞了做什么吧。

翁:老实说还没想过多少呢,因为现在年轻么,不过总归会回来的,现在国内发展的这么好,可不像当年出去的那一批留学生,都觉得国外是天堂。去年我和外国同事一起看了奥运开幕式(转播),他看了惊叹不已,这么漂亮,还有这么大的规模,今年国庆的阅兵和庆典也看了,都非常棒,明年我们上海世博会也肯定很好的。

记:这个当然,国家强大了,在海外的国人更骄傲。你有没考虑拿德国国籍或者长期居留什么的?

翁:肯定不会拿德国国籍啦,首先我是中国人,在感情上就接受不了拿个外国护照,你长着中国人的面孔,却是老外身份,似乎有些怪。

记:中国人的外形,法律意义上却是外国人,这个确实有些不太协调。

翁:不过可以考虑拿德国长期居留,即便以后回来了,有个绿卡什么的经常外出交流也方便,中国护照的签证限制毕竟蛮多的,我国也不是双重国籍,入了他国国籍就没法保留原来的(中国国籍)了。

 

记:打算回国任教么,把在外面看到,学到的一切,带给国内的弟弟妹妹们。

翁:以后有怎样的打算,目前还不能确定,毕竟还年轻。不过现在基本上每年假期都回国呆一段,和舞蹈学校(学生)或者上海芭蕾舞团(演员)一起练练功,和大家聊天,说着家乡话,感觉挺好。有人出去是为了镀个金,不过我当初去的时候就想要多学点,多看点,如果可以教学,能够稍微点拨一下小孩子们,也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还有个原因就是父母和好多朋友也在国内,回来感觉舒服,现在国内生活的也很好。我的爸爸妈妈在上海都有很好的事业,也有许多朋友,他们现在岁数不小了,再把他们拉到国外,会什么都没有,就有点残忍了,呵呵。

记:小翁可以做桥梁和使者,在外面人缘都这么好,回来一定会做的很棒。

翁:(*^__^*) 嘻嘻……,出去的人很多了,但回来的并不多,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选择回国。我相信总会有人回来的,即使没有一个人回来,我可以做第一个。

记:据我所知,谭元元的老师陈家年已经回国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副校长工作,回来的人不是没有。

翁:这样啊,他在国外待很长时间了,会带回来一些和国内老师不太一样的东西。

记: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专业,很多时候还会是一种生活态度。

翁:对对,这个也很重要。

 

记者的话:人无法选择出生地,但有选择国籍和生活地区的权力,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怎样的选择,就是区分优劣高低的标准。

 

记:时间很晚咯,你们演出很辛苦的,注意身体,当心伤病什么的,有空多去杂志看看,评论下,有意见随便提。

翁:谢谢啦,这话真是很实在,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本钱(身体),我会去杂志留言的。

 

(访谈结束)

 

附:翁耀升简历:

 

1985年12月20日生于上海

1996进入上海舞蹈学校

2002年获得第20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铜奖

2003年瑞士洛桑芭蕾舞比赛金奖,获得约翰.德国克兰科芭蕾舞学校奖学金,同年从舞蹈学校毕业

2004年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金奖 获奖后赴德国学习

2005年毕业于德国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进入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任实习演员

后任群舞演员至今

 

 

访谈后记:

 

我们一直在支持着很多在海外打拼的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作为演员来说,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成绩和光环,虽然学生时代的奖牌是永远的荣誉和纪念。

 

北京演出轶事:现代舞GALA中,一个节目《纸牌游戏》有翁耀升和2个外国演员参与,结束的时候,因为他来自中国,他是个开朗潇洒,人缘不错的中国人,他的2位外国同事一起将他推向了舞台的前沿。

而我们的观众,却极少有人知道,在这个老牌的欧洲团体,还有一个中国男孩在努力的实现着自己的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