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2018-09-09 06:28:01)
标签:

嫦娥奔月神话起源地

伏牛山铁牛陨石

中秋节发源地

解读张衡灵宪嫦娥奔月

南阳汉画像石月亮玉兔


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天赐陨石“月饼”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月亮神话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出现得比较早,古人看到月球上的阴影,便认为有瑞兽居于其中。最早的玉兔与月亮结缘,来自南阳丹阳——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王逸注:“夜光,月也。”这是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提出挑战: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很遗憾,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约三百多年之后,东汉南阳老乡张衡的《灵宪》以科学理念解开了这个谜团“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这时,古代的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仅太阳中有黑子,而且月亮中也有阴影,随季节而变幻。因此,蟾蜍、玉兔、桂树的神话,也得到进一步流传,逐步演化为“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张衡的《灵宪》是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嫦娥名字可能最早来自商代的《归藏》,但是由汉代南阳人张衡的《灵宪》把它系统完整化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意思是嫦娥在偷服了后羿的不死药之后,临行前,还特意去找一位叫 有黄的算命大师 打卦问吉凶,占卜师打了一卦,告诉她说是吉卦,但行无妨,并且还预言到,此去西天迢遥,或许刚上路时会遇到昏天黑地的阴霾天气,不必害怕,而且后代肯定会繁荣昌盛。张衡将纯粹的天文科学和优美的神话传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汉代社会的天文星象知识和价值取向,承载着沉重而丰厚的文化意蕴,为今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细节。古人祭月虽然早,只是宫廷祭礼及贵族礼仪,真正成为民间民俗节日依然是在汉代以后。多幅嫦娥奔月汉画像石出现在南阳,是一种历史必然。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据重庆出版社2006年《山海经》“中山经·南阳明刻本插图”文载:南阳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河南境内的南阳地区,以及环绕南阳地区北面和东面的伏牛山。据传,伏牛山原本为嫦娥耕地的一头神牛。因逃避王母娘娘捉拿,逃到人间钻入地下变成了伏牛山山脉。2008年,经过发掘考证,这是一块重达几十吨以上的稀有天赐陨石,至今仍然隐身于3米深的古河道中。《明嘉靖南阳府志》也载有“南召县祀典”:铁牛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地有铁类牛头角。八百里伏牛山第一观的铁牛庙建于东汉时期,说明这个“铁牛”陨落在汉代以前玉兔月亮结缘于楚汉时期的南阳人屈原及张衡,而楚风汉韵的南阳是中原文化发源地。南阳人便把这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创作了大量反映天文星象的汉画像石,不仅有很多月中蟾蜍、玉兔捣药,还有多幅的“嫦娥奔月”。今天的南阳,依然流传着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传说,以及拜月祭铁牛的风俗。伏牛山的老乡们思念奔月的嫦娥,崇拜月亮及铁牛,就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食品,遥遥的为她祝福。特别是这块天赐陨石引出了历史悠久的“嫦娥家的大黑牛”传说,应合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与起源。2008年,嫦娥奔月神话传说被列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而世代传承的口头语言艺术,是古人对自然力斗争和对理想追求的表现形式。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完全出于人类头脑的空想。由此可见,神话一般都与地方风物相粘连,使人们从感情上或直观的感受上都认为这个故事是在这里产生的,是真切可信的。或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更让人们觉得亲近、可信,并广为流传。历朝历代,人们根据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口口相传,添油加醋,使嫦娥的形象与月亮一样魅力无穷,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发现,并逐步演化出许多版本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天上的嫦娥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遐想成为中华民族团圆的象征。时至今日,人类依然在“续写”着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一直延续到“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以及“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上了古人可望不可即月宫。即将奔月的四号月球车,基本继承了玉兔号的状态,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而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被联合国天文组织命名为“张衡环形山”,瞻星揆地的张衡不仅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而且制作了能在天上飞翔的“木鸟”,梦想有朝一日飞向月亮。今天,中华民族的奔月幻想终于梦想成真。

        (中欧陨石文化交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杜全山)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解读张衡与嫦娥奔月·月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