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忙里偷闲进山转转,沿着三点一线:分水岭——鹿鸣山——太子山,顺便考察历史上的南岳衡山,也就是陨石坠落而更名的“雉衡山”。
伏牛山是黄河、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伏牛山的山势自西向东横断中原,其地理位置与政治注定了自上古时期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贯穿其中的三鸦路是一个南北走向的断裂大峡谷,具有“北通晋秦,南连楚蜀”的军事要道.同时,这里是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南方屈家岭文化的碰撞带。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南岳——衡山就是位于伏牛山南部的雉衡山,先秦时期随着“古地名迁徙”而被迁移到了南方。
《山海经•
中山经》载:“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其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水经注•汝水》:“汝水又东,得澧水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另据现代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考证,历史记载及古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而非今日的南岳衡山。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干脆指出:“汉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也。”
南阳衡山,因为坠落的陨石在空中一分为二,引发了雌雄宝鸡的神话传说。自春秋战国开始演变为雉衡山,此后被漫长的历史尘封而模糊不清了。雉衡山并非整个伏牛山,只是其中的一段山脉,史书记载比较混乱,有的专指鹿鸣山,有的专指分水岭。本人综合部分史书文献及地方志记载,并多次实地考察认为,古三鸦路三个隘口的太子山、鹿鸣山、分水岭范围内应该是雉衡山的总称。
(杜全山)



分水岭即为鲁阳关,自古有之,是历史上著名的隘口。八百里伏牛山第一观铁牛庙所在地,闻名陨石界的铁牛陨石就隐藏在这里。。。


鹿鸣山(应为鸡鸣山)位于三鸦路中段,传说王莽撵刘秀夜宿此山,夜半闻鹿鸣惊醒而脱险。即今天的南召县云阳镇——历史上的雉城所在地,地势开阔平坦,雉衡山环布在四周。。。


太子山与九里山隔河相对,两峰相歭,形成一个极其险要的峡谷通道。太子山因汉光武帝刘秀登此山以望南阳而得名。。。



来到太子山下的口子河,无意中发现一块疑似铁陨石,经过河道搬运几乎难以辨认,犹豫中还是抱了回来,块头不大4公斤。经过仔细清洗观察,认定是一块铁陨石。。。


【相关链接】
历史上的南岳衡山演变为雉衡山,顾名思义,自然与雉鸡相关。相传春秋秦文公时,有一只雄宝雉自西北而来,栖止于衡山中。于是,古人在此群山环抱的山窝里修筑了一座吉祥之城——雉城。
关于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二者记载大同小异,或文或史,生动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秦文公获雌宝雉,在陈仓北阪(今陕西宝鸡)为之立陈宝祠的故事。《史记·封禅书》载:“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祀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文中描述秦文公得到一块像玉的石头,在陈仓北坡筑城祭祀。然而,栖于雉衡山的雄宝雉经常在夜间光顾陈宝祠,从东南方向而来,其声如雷鸣,像流星一样光芒四射,集合在祠中。
三国至晋代,文坛上出现风格怪异的志怪小说。其中《列异传》、《搜神记》先后神话般的文字描述了这对雌雄宝雉的故事。《搜神记》更加明确雌雄二雉,一只落在陈仓,一只飞到南阳“今南阳雉县是其地也。”并进一步说明秦代设雉县,是因为雄宝雉栖止于衡山而得名。
关于雌雄宝雉的传说故事,不仅仅限于以上史书、小说之记载,之后的南北朝《宋书·符瑞志》、北魏《水经注》、唐代《括地志》、元代《元一统志》、明代《东周列国志》均有涉及。《水经注》的记载,进一步记述了刘秀曾在衡山获得雄雉,是中兴之兆,于是在南阳起事,平息王莽之乱,光复汉室,登上了东汉帝位。
根据神话传说的原理、以上文字记载,以及历史上记载的灵异现象综合分析,这对来自“天上”的雌雄宝鸡,应该就是一块陨石在空中爆炸,一分为二。一块由东南方向坠入陈仓境内,也就是陕西宝鸡的来历;一块由西北方向坠入南阳衡山,从而有了雉县的历史地名。虽然两地直线距离有500公里左右,但是由空中坠落下来,微不足道。
《水经注》卷十七
“渭水”记载,陨石的概念就更加明确:“县有陈仓山,山有陈宝鸡鸣祠。昔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北阪,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郦道元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天南海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应该到过陈仓,或许见过这块具有陨石特征“其色如肝”似玉非玉的石头。并向当地人了解这个神话传说,核实史书记载,这是郦道元完成《水经注》的严谨性与真实性所在。因为这个神话故事不仅在陈仓地方志有记载,而且民间传说流传很广。
正是因为有“陈宝”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唐肃宗时陈仓被更名为宝鸡,可以说“陈宝祠”是宝鸡名称的直接来源。
(杜全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