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贫苦、贫困

标签:
社会经济文化 |
分类: 边走边想 |
汉语言是微妙博大的,词语看似近似,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昨日说到有钱人和富人的区别。今天谈谈清贫、贫苦、贫困的差异。
清贫。就像清茶。大概目前很多工薪阶层就属于这类,一月薪水,吃喝拉撒,余钱不多。但也两袖清风,清清爽爽,犹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也远离脑满肠肥。虽然没有纸醉金迷,但也神清气爽,气定神闲。这样的人没有三高——高干、高薪、高职,但也少有另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泡不起妞,养不起二奶,但亦无后院失火之忧。历史上清贫的人留下名字的还不少,比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等等。清贫的人应该有个主要的特点,他们虽然没有多余闲钱,但基本能满足温饱,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之滤。我以前看过一篇民国作家的散文,不太记得名字了,好像是梁实秋写的,写的是半夜饥饿听到外面大街上叫卖冰糖鸭梨的声音,然后赶紧起床跑出门买来一份享用。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小时候有次父亲给我讲的故事,有个穷困嘴馋的书生,夜里偷来野狗,怕人知道,躲在书房用蜡烛烹煮,烹煮的炊具居然是尿壶。这些故事大概对富人来说毫无笑点和感怀,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富人有富人的豪奢之乐,穷人自有穷人的苦中作乐,都是乐!
清贫的人一般都有几个阶段,年轻时会不满现状,渐渐的人生不惑后会安于清贫了。但要说乐于清贫,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点自欺欺人,就像有人喜欢自虐一样,毕竟这应该算是少数,其余大多是文人习惯的一种酸气发酵罢了!但实事求是来讲,安于清贫也算是一种圆满的人生了。
贫苦,就像白开水吧,无味但也解渴。如果清贫算是一种气定神闲之贫,那么贫苦就算是人生的悲剧了,这样的贫没有喜乐,只有苦闷和彷徨。让我想起鲁迅书中的《孔乙己》,这样的人应该算是贫苦中的一员吧,虽然看似他每天弄点小酒,再加点茴香豆,小日子过得马马虎虎。但岂不知是他装疯卖傻,发泄内心的苦闷呢?我想起鲁迅《彷徨》文集中的《伤逝》里面的史涓生,在离开家庭的资助后,他的身体患病,和爱人的感情又遇到了挫折。让我想起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陷入贫苦生活的夫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仅仅具备最基本的原始本能,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仅此而已。贫苦的人生,人生的悲哀!
贫困,赤贫,干涸之地,基本的生存都受到挑战。清贫是一种安乐,贫苦是一种悲哀,那么贫苦就是愤懑中孕育仇恨了。贫穷并不可怕,但贫困就极其可怕。一个人贫穷并陷入了困顿,犹如陷入笼中的困兽,人生毫无希望,只有三种选择——沉沦、毁灭和反抗。历史上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是此类人推动的,陈胜吴广、黄巢、还有我朝发家史。当一个贫穷人,再遇上天灾人祸,上有老人赡养,下有幼儿嗷嗷待脯,再突患重病,往往这个人立即陷入困顿,然后走投无路。女的要么沉沦,男的很可能铤而走险。当一个社会多数人陷入贫困,这个社会便如埋入定时炸弹一样,这个社会本身也就陷入困顿的窘境。
清贫、贫苦、贫困这三个层次是会互相变换的。清贫的人遇上一个天灾人祸便会立即陷入贫苦、贫困。但清贫这个阶层的人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因为生活的相对安逸导致他们大多满足现状,就如大多工薪阶层一样,下海赌博的还是少数,多数人蝇营狗苟的寻找着乏味生活中的喜乐。贫苦的人急于改变现状,这类白手起家的例子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会越来越少,但还是偶尔有着这样少少的典型,成为新闻联播励志的正能量;而贫困阶层的人几乎毫无希望,他们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子女后代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时代,对于他们来说,贫困就像瘟疫和基因,一代遗传下一代,俗称贫二代、贫三代。合理的社会应该尽量减少此类人群,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不是沉沦和铤而走险,整个社会才会和谐起来。
理想的富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一个阶层互相自由流动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个理想而已,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富可以超过三代,但贫困绝对不应超过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