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几宗罪”?赵本山为啥喜欢丑化农民?

标签:
春晚赵本山小沈阳刘谦杂谈 |
分类: 边走边想 |
2010年春晚“几宗罪”。
春晚有渐渐沦为广播剧的危险。
记得十多年前,除夕夜的重头节目就是全家一起观看央视春晚。那时候每到除夕夜,几乎早早就将年夜饭准备好,就是为了不影响到时一边观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那时每年看春晚,几乎是从头看到尾,一个节目不拉。可见春晚的魅力。可是这些年,春晚的吸引力逐年锐减,很能再如曾经那般将全家人吸引到春晚荧屏前。家人几乎是耐着性子观看春晚,大多数节目令人有季肋之感,不看可惜,看了又觉得季肋般无味。于是,不断的调频道。甚至,干脆将春晚作为收音机来听,一边转过身各干各的事,听到有兴趣的节目再转过身来看。春晚如不抓紧改革,今后的春晚有可能沦落为新闻联播的可能--数十年不变的呆板面孔、数十年不变的套话、空话,势必渐渐有退出人们除夕夜重点娱乐内容的危险。
赵本山、小沈阳小品,陋习难改,感觉平淡。
中肯的说,赵本山今年小品有可看之处,但是和人们对赵的高期望值不符,感觉平淡。《捐钱》仍然延续赵式小品的标志性陋习--脱离现实、丑化农民。《捐钱》中的农民形象,更符合八十年代初的农民形象,和2010年的农村情况大不相符。我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现在也经常接触农村人。我心目中的农民形象和赵本山小品中的农民形象有天壤之别。现今的农村人,凡是在55岁以内的,大多见多识广。他们为了生机走南闯北,很多农民成年累月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打工。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出工劳务输出,他们去过以色列、美国、日本、爱尔兰等等。很多农民工长年累月在五星级宾馆装修、做服务员或保洁员。笔者曾经因家里装修和一农民工闲聊,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一次,他们给一个大学教授的新房装修,工程质量很不尽人意,农民工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可令他们惊讶的是,那位大学教授业主看到了如此低劣的装修质量,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大为满意、啧啧赞叹!因为对很多刚刚买房、第一次装修的城里人来说,他们对装修的知识面远远不如一个农民工。所以,这位农民工感慨的对我说:“其实,很多城里人很傻!”显然,如今的农民绝不是赵本山小品中诠释的那种傻老冒形象。很多农民工回家过年,衣衫鲜亮时髦,和城里人毫无二致。在目前的中国农村,我们很难见到如赵本山小品角色那种土得掉渣的打扮:戴着塌陷帽檐的蓝帽子,和人说话时畏畏缩缩的两手对插袖管里。《捐钱》中赵本山台词--连美国人都往咱中国人借钱。这句台词看似褒扬农民眼界宽、财大气粗、生活蒸蒸日上,但给观众的感觉却仍然似变相的贬低农民,塑造了一个沾沾自喜、夜郎自大的土财主形象。
为何赵本山小品中塑造的农民形象会脱离农村现实呢?究其原因赵本山和其小品创作者何庆魁等虽然曾经是农民身份,但是他们一旦功成名就,生活环境就脱离了那一片曾经养育他们的白山黑土,他们印象中的农村生活仍然还是八十年代农村落后记忆。而长期的名利场生活使得他们自我感觉,俨然成为文化界的艺术精英。赵本山、何庆魁们在别人一片赵老师、何老师的恭维声中,不知不觉飘飘然,面对农民群体,油然而升优越感。因此,精英化的赵本山们塑造的农民形象虽然让人觉得好笑,但是笑过之后,冷静下来细细想想,忽然觉得有点别扭、有点不对劲。这种别扭是对农民形象的扭曲,这种不对劲是对农村现实对不上号。因此,赵本山小品中对农民形象的丑化,实质是昔日的农民赵本山在摆脱农民身份后,一种洋洋自得的自我优越感的折射。
离不开赵本山的春晚是长不大的。
赵本山伴随春晚已经近20年了,赵本山因春晚而成名,春晚因赵本山而博取了不少笑声。但是,赵式笑声随着春晚向全国人民无形的传播着、培育着一种格调底下的审美趣味。整整20年,20年的时间举国1岁的婴儿长成20岁的成年人,20年的漫长时间可以将全国人民的笑声驯化得歪歪的、坏怀的、邪邪的。诚然,赵本山小品是优秀的,但是任何优秀的东西都有其局限性。春晚不该成为离不开赵本山的春晚,否则,春晚只会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春晚不该是北方人的地域晚会。
小品相声这类节目在北方很热,但在南方很冷。长期以小品相声为主打的春晚是否应该有所变化,以符合春晚这个全国性晚会的定位。但很可惜的是,除了小品相声以外,京剧等北方剧种一直成为春晚的重中之中,而南方剧种如上海海派轻口、沪剧、越剧、淮剧、粤剧等等,明显被刻意冷落,以至于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看春晚。
小品+相声+歌舞的老面孔是否应该改一改。
小品+相声+歌舞一直是春晚的老面孔,这种一成不变的腔调近乎央视的另一档几十年不变的死不改悔的新闻联播。即便是山珍海味,如若日日吃、顿顿吃,也会吃腻、吃坏肠胃。央视也应该改一改、整整容,给全国人民换一张新鲜面孔,来点新年新气象,新刺激。
歌舞高不成低不就成季肋。
歌舞节目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季肋。对普通百姓来说,人家根本就不喜欢歌舞,他们看不懂,也腻味看。对一些真正喜欢歌舞的行家来说,这种扭扭腰、摆摆臀的烘托气氛、歌颂太平盛世的媚歌媚舞实在让人倒味,烦不胜烦。笔者认为,与其让歌舞成为食之无味的季肋,不如索性宁精勿滥,比如大河之舞这类精品还是很受大众欢迎的,是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精品。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100213/0019d18398280ce0593e04.jpg
王菲以怨妇装扮复出,效果平淡无奇。
王菲春晚复出,万众期待。但是效果平淡,让人失望。想当年王菲和那英以一首《相约97》震撼1997年春晚,让人惊若天籁、天人。可是在蛰伏许久之后的2010年春晚复出,可见酝酿很久,策划之深。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形象策划很失败的复出。王菲的面容不见衰老,但整个舞台形象却近乎给人一种暮气沉沉之感:舞台风格沉闷,王菲表情哀怨呆板,服装老气横秋,歌曲还是那个老调重弹。王菲的复出,一次沉闷让人无法惊喜的复出。
流行触觉 比时代慢了整整不止半拍。
这次春晚歌曲类节目有一首徐千雅演唱的《彩云之南》。这首歌很好听,但很可惜的是,央视慢了不止半拍。大约在2年前,徐千雅就因为这首歌而出名,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听,耳朵听出老茧了,听腻味了。可是,整整两年后,央视才将这首歌和其原唱推上春晚。要知道,热粥凉了,就不太好吃了,即便好歌也被听腻了。看来,央视的流行触觉整整比时代慢了不止半拍,是2拍。
众口难调的时代,要抛弃大杂烩、大拼盘的一家独大模式。
当今已经不是20年前那种文化消费品种单一的时代,有互联网新兴媒体、众多卫星电视参与竞争,人们因为文化消费的见多识广而胃口显得刁起来,难以伺候。有人偏爱高雅、有人偏爱通俗,有人喜爱歌舞,有人喜爱戏曲,南方人喜爱南方地域文化,北方人喜爱北方小品相声二人转。那么,作为央视春晚,仍然梦想用一台晚会对诸多不同口味一网打尽,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与其这样将一台晚会弄成八面玲珑、四处讨好,但是却吃力不讨好的季肋。莫如踏踏实实的面对现实,将一台晚会分解成几台,在几个频道同时播出。每一台晚会侧重点不同,南方人爱看的,北方人爱看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爱看的,农村百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分解要比如今这种大包大揽大杂烩式拼盘好。否则,调频道又怕遗漏下一个好节目;不调频道,正在播放的不感兴趣的节目又让人烦不胜烦。结果,一些真正的优秀节目反而被调来调去的摇控器给无意疏忽了,造成遗憾!
创新时代,应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突破传统晚会困境。
央视的春晚模式,千年不变,因循守旧,远远不适合现代电视科技的发展。这种模式仍然是以“舞台表演”为主的古旧模式。根本没有发挥央视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优势,也没有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科技优势。纵观央视晚会,无非在舞台布景、灯光方面展现了一点现代技术。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大片《阿凡达》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光影声讯技术的巨大前景。电视媒体更应该冲破传统面对舞台的晚会模式,现代电视的舞台应该是无形的、宏大的、穿越地域时空限制的。在高科技光影声像技术的支持下,电视春晚应该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给我们营造映照一台如梦似幻的高科技性、高人文性、高观赏性、高娱乐性的春晚。
想像力是央视的弱项,从央视春晚的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老脸就可以看出:朱军、韩磊、郁钧剑、董倩、赵本山等等……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数十亿人口的中国就再也找不到几张新面孔?
21世纪是个创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思维、新面孔、新思路。笔者给央视郑重建议,建议明年请梦工厂老板斯皮尔伯格和《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做2011年春晚技术顾问,或许能给我们展现一个带有时代气息的春晚。创新是生命,春晚需要打破食古不化的晚会模式,奉献给全国人民一台与央视垄断地位相匹配的创新型春晚。
春晚有渐渐沦为广播剧的危险。
记得十多年前,除夕夜的重头节目就是全家一起观看央视春晚。那时候每到除夕夜,几乎早早就将年夜饭准备好,就是为了不影响到时一边观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那时每年看春晚,几乎是从头看到尾,一个节目不拉。可见春晚的魅力。可是这些年,春晚的吸引力逐年锐减,很能再如曾经那般将全家人吸引到春晚荧屏前。家人几乎是耐着性子观看春晚,大多数节目令人有季肋之感,不看可惜,看了又觉得季肋般无味。于是,不断的调频道。甚至,干脆将春晚作为收音机来听,一边转过身各干各的事,听到有兴趣的节目再转过身来看。春晚如不抓紧改革,今后的春晚有可能沦落为新闻联播的可能--数十年不变的呆板面孔、数十年不变的套话、空话,势必渐渐有退出人们除夕夜重点娱乐内容的危险。
赵本山、小沈阳小品,陋习难改,感觉平淡。
中肯的说,赵本山今年小品有可看之处,但是和人们对赵的高期望值不符,感觉平淡。《捐钱》仍然延续赵式小品的标志性陋习--脱离现实、丑化农民。《捐钱》中的农民形象,更符合八十年代初的农民形象,和2010年的农村情况大不相符。我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现在也经常接触农村人。我心目中的农民形象和赵本山小品中的农民形象有天壤之别。现今的农村人,凡是在55岁以内的,大多见多识广。他们为了生机走南闯北,很多农民成年累月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打工。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出工劳务输出,他们去过以色列、美国、日本、爱尔兰等等。很多农民工长年累月在五星级宾馆装修、做服务员或保洁员。笔者曾经因家里装修和一农民工闲聊,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一次,他们给一个大学教授的新房装修,工程质量很不尽人意,农民工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可令他们惊讶的是,那位大学教授业主看到了如此低劣的装修质量,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大为满意、啧啧赞叹!因为对很多刚刚买房、第一次装修的城里人来说,他们对装修的知识面远远不如一个农民工。所以,这位农民工感慨的对我说:“其实,很多城里人很傻!”显然,如今的农民绝不是赵本山小品中诠释的那种傻老冒形象。很多农民工回家过年,衣衫鲜亮时髦,和城里人毫无二致。在目前的中国农村,我们很难见到如赵本山小品角色那种土得掉渣的打扮:戴着塌陷帽檐的蓝帽子,和人说话时畏畏缩缩的两手对插袖管里。《捐钱》中赵本山台词--连美国人都往咱中国人借钱。这句台词看似褒扬农民眼界宽、财大气粗、生活蒸蒸日上,但给观众的感觉却仍然似变相的贬低农民,塑造了一个沾沾自喜、夜郎自大的土财主形象。
为何赵本山小品中塑造的农民形象会脱离农村现实呢?究其原因赵本山和其小品创作者何庆魁等虽然曾经是农民身份,但是他们一旦功成名就,生活环境就脱离了那一片曾经养育他们的白山黑土,他们印象中的农村生活仍然还是八十年代农村落后记忆。而长期的名利场生活使得他们自我感觉,俨然成为文化界的艺术精英。赵本山、何庆魁们在别人一片赵老师、何老师的恭维声中,不知不觉飘飘然,面对农民群体,油然而升优越感。因此,精英化的赵本山们塑造的农民形象虽然让人觉得好笑,但是笑过之后,冷静下来细细想想,忽然觉得有点别扭、有点不对劲。这种别扭是对农民形象的扭曲,这种不对劲是对农村现实对不上号。因此,赵本山小品中对农民形象的丑化,实质是昔日的农民赵本山在摆脱农民身份后,一种洋洋自得的自我优越感的折射。
离不开赵本山的春晚是长不大的。
赵本山伴随春晚已经近20年了,赵本山因春晚而成名,春晚因赵本山而博取了不少笑声。但是,赵式笑声随着春晚向全国人民无形的传播着、培育着一种格调底下的审美趣味。整整20年,20年的时间举国1岁的婴儿长成20岁的成年人,20年的漫长时间可以将全国人民的笑声驯化得歪歪的、坏怀的、邪邪的。诚然,赵本山小品是优秀的,但是任何优秀的东西都有其局限性。春晚不该成为离不开赵本山的春晚,否则,春晚只会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春晚不该是北方人的地域晚会。
小品相声这类节目在北方很热,但在南方很冷。长期以小品相声为主打的春晚是否应该有所变化,以符合春晚这个全国性晚会的定位。但很可惜的是,除了小品相声以外,京剧等北方剧种一直成为春晚的重中之中,而南方剧种如上海海派轻口、沪剧、越剧、淮剧、粤剧等等,明显被刻意冷落,以至于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看春晚。
小品+相声+歌舞的老面孔是否应该改一改。
小品+相声+歌舞一直是春晚的老面孔,这种一成不变的腔调近乎央视的另一档几十年不变的死不改悔的新闻联播。即便是山珍海味,如若日日吃、顿顿吃,也会吃腻、吃坏肠胃。央视也应该改一改、整整容,给全国人民换一张新鲜面孔,来点新年新气象,新刺激。
歌舞高不成低不就成季肋。
歌舞节目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季肋。对普通百姓来说,人家根本就不喜欢歌舞,他们看不懂,也腻味看。对一些真正喜欢歌舞的行家来说,这种扭扭腰、摆摆臀的烘托气氛、歌颂太平盛世的媚歌媚舞实在让人倒味,烦不胜烦。笔者认为,与其让歌舞成为食之无味的季肋,不如索性宁精勿滥,比如大河之舞这类精品还是很受大众欢迎的,是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精品。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100213/0019d18398280ce0593e04.jpg
王菲以怨妇装扮复出,效果平淡无奇。
王菲春晚复出,万众期待。但是效果平淡,让人失望。想当年王菲和那英以一首《相约97》震撼1997年春晚,让人惊若天籁、天人。可是在蛰伏许久之后的2010年春晚复出,可见酝酿很久,策划之深。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形象策划很失败的复出。王菲的面容不见衰老,但整个舞台形象却近乎给人一种暮气沉沉之感:舞台风格沉闷,王菲表情哀怨呆板,服装老气横秋,歌曲还是那个老调重弹。王菲的复出,一次沉闷让人无法惊喜的复出。
众口难调的时代,要抛弃大杂烩、大拼盘的一家独大模式。
当今已经不是20年前那种文化消费品种单一的时代,有互联网新兴媒体、众多卫星电视参与竞争,人们因为文化消费的见多识广而胃口显得刁起来,难以伺候。有人偏爱高雅、有人偏爱通俗,有人喜爱歌舞,有人喜爱戏曲,南方人喜爱南方地域文化,北方人喜爱北方小品相声二人转。那么,作为央视春晚,仍然梦想用一台晚会对诸多不同口味一网打尽,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与其这样将一台晚会弄成八面玲珑、四处讨好,但是却吃力不讨好的季肋。莫如踏踏实实的面对现实,将一台晚会分解成几台,在几个频道同时播出。每一台晚会侧重点不同,南方人爱看的,北方人爱看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爱看的,农村百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分解要比如今这种大包大揽大杂烩式拼盘好。否则,调频道又怕遗漏下一个好节目;不调频道,正在播放的不感兴趣的节目又让人烦不胜烦。结果,一些真正的优秀节目反而被调来调去的摇控器给无意疏忽了,造成遗憾!
创新时代,应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突破传统晚会困境。
央视的春晚模式,千年不变,因循守旧,远远不适合现代电视科技的发展。这种模式仍然是以“舞台表演”为主的古旧模式。根本没有发挥央视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优势,也没有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科技优势。纵观央视晚会,无非在舞台布景、灯光方面展现了一点现代技术。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大片《阿凡达》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光影声讯技术的巨大前景。电视媒体更应该冲破传统面对舞台的晚会模式,现代电视的舞台应该是无形的、宏大的、穿越地域时空限制的。在高科技光影声像技术的支持下,电视春晚应该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给我们营造映照一台如梦似幻的高科技性、高人文性、高观赏性、高娱乐性的春晚。
想像力是央视的弱项,从央视春晚的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老脸就可以看出:朱军、韩磊、郁钧剑、董倩、赵本山等等……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数十亿人口的中国就再也找不到几张新面孔?
21世纪是个创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思维、新面孔、新思路。笔者给央视郑重建议,建议明年请梦工厂老板斯皮尔伯格和《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做2011年春晚技术顾问,或许能给我们展现一个带有时代气息的春晚。创新是生命,春晚需要打破食古不化的晚会模式,奉献给全国人民一台与央视垄断地位相匹配的创新型春晚。
后一篇:爱情热恋期至多三年。